急性肾衰竭(现称急性肾损伤)是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突然下降的危急病症,若延误治疗,可能快速进展为尿毒症,甚至危及生命。但它并非毫无征兆,很多患者因没认出早期症状,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其实急性肾损伤的凶险性,往往和发现太晚有关——及时抓住3个典型症状,就能为肾脏修复争取关键时间。
症状一:尿量“突然变异常”,是肾脏的“求救信号”
肾脏的核心功能是生成尿液,急性肾损伤时,尿量变化是最直观的信号,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尿量明显减少,每天尿量少于400ml(约2瓶矿泉水),医学上叫少尿;二是尿量极少甚至24小时不足100ml,称为无尿。很多人觉得喝水少才尿少,但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少尿,哪怕喝再多水也难以缓解,因为此时肾脏滤过功能已受损,无法正常生成尿液。
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情况是非少尿型急性肾损伤——尿量看似正常(每天超过400ml),但尿液中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排出减少,肾功能仍在下降。这类患者常因尿量没少误以为肾脏没事,等到
出现乏力、恶心时,肾功能已严重受损。所以不管尿量多少,只要发现排尿频率突然改变(比如从每天5~6次减到2~3次)、尿液颜色变深(像浓茶色),就要警惕,及时查尿常规和血肌酐,别等“无尿”才就医。
临床中见过不少因忽视尿量变化延误治疗的患者:比如术后患者出现少尿,家属以为是术后身体虚、喝水少,拖延3天后才检查,此时血肌酐已从正常的80μmol/L升至400μmol/L,错过最佳治疗窗口,不得不靠透析过渡。其实尿量异常出现的48小时内,是急性肾损伤干预的“黄金时间”,及时处理,肾功能大多能恢复。
症状二:身体“水肿不消”,提示肾脏排水出问题
急性肾损伤时,肾脏排水排钠功能下降,多余水分滞留在体内,会出现“进行性水肿”——先从眼皮、脚踝开始肿,按压皮肤会凹陷,且休息后也不消退,逐渐蔓延至小腿、大腿,严重时全身水肿,甚至出现胸水、腹水(表现为胸闷、腹胀)。很多人把水肿归咎于“没休息好”“喝水多”,但普通水肿多为局部、短暂,而急性肾损伤导致的水肿是进行性加重,且常伴随尿量减少。
比如糖尿病患者若突然出现脚踝水肿,同时尿量比平时少一半,就要警惕是否因血糖控制不佳引发急性肾损伤;服用降压药(如ACEI类药物)的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眼皮肿,可能是药物导致的肾损伤早期信号。还有些患者水肿时伴随血压升高——肾脏排水减少会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形成水肿→血压高→加重肾损伤的恶性循环。此时若只吃降压药、利尿剂缓解症状,不查肾功能,会掩盖真实病情,让肾脏损伤持续进展。
症状三:全身“莫名不适”,是毒素蓄积的信号
肾脏是代谢废物的过滤器,急性肾损伤时,肌酐、尿素氮等毒素无法排出,在体内蓄积,会引发全身多系统不适:早期可能是乏力、食欲差、恶心呕吐(尤其早上起床后明显),很多人误以为是胃病;随着毒素浓度升高,会出现头晕、心慌、皮肤瘙痒,严重时意识模糊、呼吸困难。这些症状看似不特异,却可能是肾脏发出的紧急警报。
比如感冒发烧后突然出现持续恶心,吃胃药无效,同时尿量减少,要考虑是否因感染引发急性肾损伤;长期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的人,若出现乏力、尿色变深,可能是药物肾毒性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还有些患者会出现贫血貌(面色苍白、嘴唇无血色),因为肾脏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肾损伤时该激素减少,会快速引发贫血,加重乏力、心慌等症状。这些全身不适若持续超过3天,一定要查肾功能,别因“症状不典型”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结束语
急性肾衰竭的“凶险”,不在于疾病本身无法治疗,而在于早期症状易被忽视,错过48小时黄金干预期。尿量突然异常(少尿、无尿或尿色变深)、水肿进行性加重(休息后不消)、全身莫名不适(乏力、恶心、瘙痒),这3个症状只要出现一个,就该及时就医查肾功能。急性肾损伤的治疗关键是早发现、早去除病因——比如停用肾毒性药物、控制感染、纠正脱水,多数患者的肾功能能完全恢复,不用终身透析。别把身体的小异常当小毛病,对肾脏来说,及时抓住这些信号,就是抓住了“重生”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