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邪恶玫瑰”——马尔尼菲篮状菌

作者:刘延玲

(岑溪市中医医院 检验科)发布时间:2024-11-08 09:05:468469次浏览[发表证书]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致病性真菌,生物危害等级三级,人群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普遍易感。由于马尔尼菲篮状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对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具有抵抗力,易感染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长期接受类固醇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的患者,马尔尼菲篮状菌也可感染健康人群。其主要分布于东南亚(越南、缅甸、泰国等)、中国南部(云南、广西、广东、香港等)和印度东北部,可以在HIV感染人群中引起严重的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HIV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即便在使用有效抗真菌药物的情况下,患者的死亡率仍然有25%左右。

致病机制及病理

由于马尔尼菲篮状菌需要在特定环境下生存,因此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地方性真菌病。分生孢子经吸入后,具有极强的抗非特异性吞噬杀灭作用的功能,可经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皮肤破损侵入及血源播散等途径传播。巨噬细胞肉芽肿的形成和多核巨细胞反应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病理基础,在巨噬细胞内发生菌丝向酵母相的形态转变以增强其毒力与继续繁殖,并通过黑色素化有利于免疫逃逸。马尔尼菲篮状菌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脏、脾、肺、淋巴结以及皮肤等。

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临床特点

1.马尔尼菲蓝状菌病一般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1)局限型即该病局限于入侵部位,临床表现以原发病症状为主,如局部皮下结节、皮下脓肿等。(2)播散型则致死率高,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体重减轻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累及多器官系统。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多为播散型。

2.皮肤黏膜表现:皮肤表现常为典型表现,有时也可为唯一表现。典型的皮肤损害表现主要为中央有坏死的脐窝状的丘疹,约70%HIV阳性的患者中可能出现。HIV阴性人群常表现为多发性皮下结节或脓肿。病变波及口咽部时口腔疼痛,口咽部、上颚粘膜表面亦可见坏死性丘疹。

3.呼吸系统:肺部通常被认为是该菌入侵的门户,是最早受累器官,可以累及肺部、支气管和胸膜。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

4.消化系统: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厌食、呕吐等不适,肠镜检查可见溃疡、糜烂、水肿、出血、鹅卵石样改变,腹部CT可见肠壁水肿增厚、部分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消化系统受累可独立出现,也可伴随全身广泛播散。

5.其他:骨骼系统坏死,全身淋巴结炎,泌尿系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病肉芽肿或脓肿样病变,造血系统改变等。

微生物实验室检测

1.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篮状菌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在25℃环境下,于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为丝状真菌相,生长快速,单轮或双轮生的帚状枝,质地呈山羊皮样到绒毛样,菌落可逐渐产生可溶性酒红色色素扩散到琼脂中。而在SDA、PDA上35℃培养时呈酵母相,酵母相为主要致病,其可在数日内生长出白色至棕褐色的酵母菌落。显微镜下为酵母样菌体,也可见短的菌丝形成。

2.真菌培养:病原学培养阳性是诊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临床上目前公认的金标准,培养时间需要4-5d,有时需长达26d。实验室通常取骨髓涂片、肺组织活检标本、皮肤渗液压片、肠粘膜活检组织、网膜活检组织、淋巴结活检组织,行过碘酸染色(PAS)、瑞氏染色或六胺银染色后镜检,或做真菌培养。

综上,马尔尼菲篮状菌是篮状菌属中唯一与人类感染有确切关联的菌种,实验室和临床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由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其他真菌病的临床症状相似,且没有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因此诊断十分困难且误诊率也较高,如果未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率高达91%。由此可见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提高马尔尼菲篮状菌的培养分离和鉴定能力,如基础的显微镜形态观察、培养、质谱及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实验室能及时、准确地鉴定出病原菌,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