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又称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出现偏瘫、感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在此,为大家详细介绍脑梗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
1.急救措施
(1)快速识别症状
脑梗塞发病急,快速识别症状对及时救治至关重要。常见症状包括:
面部、肢体异常:突然出现面部、手臂或腿部无力,尤其是身体一侧。可通过“中风1-2-0”口诀判断,“1”指观察1张脸是否对称,让病人做笑脸,看口角有无歪斜;“2”指看病人能否抬起两只手臂,有无一侧肢体无力;“0”指聆听病人语言,看是否言语不清、说话困难。
其他症状:视力模糊、头晕、失去平衡、头痛、呕吐等。
(2)现场急救行动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呼叫急救: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清楚告知患者症状、所在位置等信息。脑梗塞的黄金抢救时间为发病后的3-4.5小时,务必争取在“黄金时间”内送医。
保持安静舒适:让患者坐下或躺下,避免焦虑,尽量保持安静。若患者躺下,将头部稍微抬高(约15-30度),以改善血流和呼吸。
确保呼吸顺畅:解开患者紧身衣物,保持空气流通。若患者意识清醒,可提供少量温开水;若意识不清或有呕吐,将其头部轻轻转向一侧,及时清理口中异物和呕吐物,防止堵塞气管引发窒息。若患者佩戴假牙,需及时取下。
避免随意搬动:在等待急救人员期间,避免剧烈摇晃或强拖强拉患者,尽量减少患者头部和身体的移动。如需移动,应由一人托住头部,使头部与身体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防止脑部震动加重病情。
应对特殊情况:若患者出现抽搐,可用裹着纱布的木筷子放在上下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若呼吸停止,可进行人工呼吸抢救。
2.护理措施
(1)院内护理
病情监测: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还会关注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处理。
药物治疗护理:遵医嘱按时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血管扩张等药物,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
并发症预防护理:
预防肺部感染: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预防压疮:脑梗塞卧床患者因肢体瘫痪、感知觉障碍等,易发生压疮。需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在骨隆突处垫软枕或减压贴。
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或穿弹力袜。
(2)院外康复护理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豆类、瘦肉等。同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每日1500-2000ml。
运动康复: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早期可进行肢体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主动运动,如坐起训练、站立训练、行走训练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支持:脑梗塞患者常因身体功能障碍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人和朋友应给予关心和陪伴,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定期复查:患者需定期到医院复查,如进行头颅CT、MRI、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总之,脑梗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对其预后至关重要。及时有效的急救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科学全面的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了解这些知识,关键时刻能正确应对,帮助患者战胜疾病。
脑梗塞的急救和护理是一个长期且需要细心对待的过程。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要重视日常护理工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