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因为作用机制复杂和种类繁多,经常给医务人员及广大患者带来困扰,本文将从分类、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介绍,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及广大患者更合理选择药物。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
(1)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的心跳节律或频率紊乱,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它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引发心悸、头晕甚至猝死。心律失常按心率快慢分类,可分为:
①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早搏(房性/室性早搏)、心动过速(房速、室速、房颤、房扑)、心室颤动(此种心律失常最危险,可致猝死)。
②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房室传导阻滞(Ⅰ度、Ⅱ度、Ⅲ度)、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结功能异常)。
另外,按起源部位分类可分为房性、室性、交界性心律失常。
(2)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典型症状:心悸、胸闷、头晕、乏力,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呼吸困难或胸痛。
隐匿性表现:无症状(部分房颤患者仅通过心电图发现)。
危急征象:持续性室速、室颤可导致意识丧失、抽搐,需立即心肺复苏(CPR)和除颤。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分为四类:
①Ⅰ类:钠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通过阻断心肌细胞钠通道,抑制动作电位0相去极化,减缓传导速度。
细分:
ⅠA类(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
ⅠB类(如利多卡因、美西律):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主要用于室性心律失常。
ⅠC类(如普罗帕酮、氟卡尼):显著减慢传导,适用于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但可能增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死亡率。
②Ⅱ类: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阻断心脏β1受体,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减少心肌耗氧。
代表药物: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普萘洛尔。适用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相关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
③Ⅲ类:钾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阻断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代表药物:胺碘酮(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索他洛尔、伊布利特。适用于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但需警惕QT间期延长风险。
④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作用机制: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及传导性。
代表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䓬。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2.常用药物及适应症
胺碘酮(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适用于房颤、室性心动过速等,但需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肺毒性。
美托洛尔(Ⅱ类):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心室率控制,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的患者。
普罗帕酮(ⅠC类):适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但禁用于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患者。
维拉帕米(Ⅳ类):首选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对预激综合征伴房颤患者禁用。
3.使用注意事项
(1)个体化用药
需根据心律失常类型(房性/室性)、患者基础疾病(如心衰、肾功能不全)及药物副作用综合选择。例如胺碘酮因肺纤维化风险,需谨慎用于慢性肺病患者。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严重心动过缓或哮喘患者。
(2)剂型与服用方法
缓释/控释制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需整片吞服,掰开可能破坏药物释放结构,导致血药浓度骤升或失效。
(3)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胺碘酮可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需调整剂量。
ⅠC类药物可能加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促心律失常作用)。
4.特殊人群用药
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经肾代谢的药物(如索他洛尔)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胺碘酮可能影响胎儿甲状腺功能,需权衡利弊。
5.总结
抗心律失常药物需严格遵循指南和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病情及药物特性选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电图、电解质及药物不良反应。对于复杂病例,建议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抗心律失常药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患者切不可自行使用或增减剂量或停药,应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