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术体位摆放?
手术体位是患者为适应手术治疗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被动体位,常见的体位包括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和截石位。手术体位是由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共同确认和执行,根据生理和解剖知识,选择正确的体位设备和用品,充分暴露手术野,最大限度保证患者安全和舒适。体位摆放遵循一定原则,熟练掌握手术体位摆放,能降低因体位安置不当给患者带来的风险。
常用的手术体位摆放方式
1.仰卧位
根据患者手术类型的不同,仰卧位的摆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主要包括标准仰卧位、头(颈)后仰卧位、头高脚低仰卧位、头低脚高仰卧位、人字分腿仰卧位。在这些不同的仰卧位中,标准仰卧位是最常见的体位。摆放方法是头部置头枕并处于中立位,头枕高度适宜,上肢外展置于托手板上,掌面向上,远端关节略高于近端关节,有利于上肢肌肉韧带放松和静脉回流, 膝下垫膝枕,足下垫足跟垫,距离膝关节上5cm处用约束带固定,松紧适宜,防止腓总神经损伤;头(颈)后仰卧位是通过体位用物将患者的头部保持自然下垂,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颌部手术、口腔、颈前入路等手术。摆放方法是肩下置肩垫(平肩峰),颈下置颈垫,头部垫头圈,使头后仰,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头高脚低仰卧位适用于上腹部手术,摆放方法是根据手术部位调节手术床至适宜倾斜角度,保持手术部位处于高位;头低脚高仰卧位适用于下腹部手术,摆放方法是肩部用肩挡固定,防止躯体下滑,根据手术部位调节手术床至适宜倾斜角度,保持手术部位处于低位;人字分腿仰卧位适用于腹腔镜结直肠手术、胃、肝脏、脾、胰等器官手术,摆放方法是麻醉后将患者移至合适位置,骶尾部超出手术床背板与腿板折叠处合适位置,调节腿板,使双下肢分开,根据手术部位调节手术床至低脚高或头高脚低。
2.侧卧位
侧卧位也是一种手术治疗中常用的体位,适用于颞部、肺部、食管、纵膈、心脏、肾脏、髋关节等部位的手术。摆放方法是取健侧卧位,头下置头枕,高度平下侧肩宽,术侧上肢屈曲呈抱球状置于可调节托手架上,下侧上肢外展于托手架上,肩关节外展不超过90°,两肩连线和手术台成90°,腋下距肩峰10cm处垫胸垫,挡板固定耻骨联合和骶尾部,双下肢自然屈曲,前后分开放置。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体位状态,避免患者身体各部位悬空或接触到手术床金属支架。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摇床或床位转移时,护士应当加强对患者各部位状态的观察,避免因摇床或床位转移的过程当中出现体位的偏移。
3.俯卧位
俯卧位是一种让患者在手术床上保持俯卧的体位,面部朝下,背部朝上,保持胸腹部最大范围不受压,双下肢自然屈曲的体位,适用于头颈部、背部、脊柱后路、四肢背侧等部位的手术。摆放方法是麻醉成功、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至少由4名医护人员共同配合,采用轴线翻身法将患者安置于俯卧位支撑用物上,妥善约束,避免坠床。检查头面部,将头部置于头托上,保持颈椎呈中立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避免压迫眼部眶上神经、眼球、鼻及口唇等。胸腹部悬空,避免受压,避开腋窝。注意保护男性患者会阴部及女性患者乳房。双腿置于软枕上,保持功能位,避免双膝部悬空,足踝部垫软枕,足尖自然下垂,约束带置于膝关节上5cm 处。双上肢自然向前放于头部两侧或置于托手架上,约束带固定。俯卧位的摆放需要护士为患者提供特制的手术床,使患者能够在保持俯卧位的状态下使胸部与腹部处于悬空的状态,维持患者的正常呼吸和循环功能。在搬动患者时保持患者的脊柱在同一纵轴位,否则就很容易使患者受到牵拉损伤。
4.截石位
截石位是患者仰卧,双腿放置于腿架上,臀部移至床边,最大限度地暴露会阴部,适用于会阴部及腹会阴联合手术。摆放截石位时双下肢外展<90°,避免压迫腘窝血管、神经。手术结束时,双下肢应单独、缓慢放下,防止因回心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压。
手术体位摆放需要注意什么?
在对手术患者进行手术体位摆放过程中,在减少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的前提下,充分显露手术野,保护患者隐私,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弯曲及生理轴线,维持各肢体关节的生理功能体位,防止过度牵拉、扭曲及血管神经损伤,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循环稳定,注意分散压力,防止局部长时间受压,保护患者皮肤完整性,正确约束患者,松紧度适宜,维持体位稳定,防止术中移位、坠床。安置体位后或变换体位,应对患者身体姿势、皮肤完整性和安全带固定位置进行重新评估。
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手术为无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使患者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保持患者适当的手术体位,能降低因体位安置不当给患者带来的风险,更好地帮助医生顺利完成手术,提高手术的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