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消炎药≠抗生素,这个误区要分清!

作者:银倍侨

(百色市人民医院 药学部)发布时间:2024-12-06 14:50:52723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日常生活里,消炎药和抗生素这两个词频繁出现,可大家对它们的认知却存在诸多误区,不少人觉得只要身体有炎症,随便吃点消炎药或者抗生素就行。但实际上,这种混淆可能会给健康带来不小的隐患。因此,清晰辨别二者差异,对正确用药和维护健康极为关键。

从医学角度来讲,炎症是活体组织遭受损伤后启动的一种复杂防御反应。当身体受到病原体入侵、物理创伤或化学刺激时,炎症机制就会被激活,目的是保护机体免受进一步侵害。炎症通常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表现。就拿皮肤受伤来说,受伤部位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以会发红;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就导致了肿胀;代谢活动旺盛和血液循环加快,使得局部发热;而疼痛则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好在多数情况下,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修复损伤,让炎症慢慢消退。

消炎药,准确地说是抗炎药,主要作用是抑制或消除炎症反应。它主要分为非甾体解热镇痛抗炎药和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药物在家庭药箱中较为常见,比如布洛芬,能够有效缓解头痛、关节痛,还能退烧,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安全性较高,常常出现在各类复方感冒药里;阿司匹林不仅能解热镇痛,还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发挥着作用;尼美舒利在抗炎、镇痛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甾体类抗炎药名字里大多带有“松”或“龙”字,像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它们属于糖皮质激素,抗炎能力强大,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不过,这类药副作用较多,长期使用可能引发骨质疏松、血糖升高、免疫功能抑制等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

感染是指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突破人体防线,侵入体内,引发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的过程。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可能被感染。一旦感染,医生会通过检查确定病原体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一般积极治疗后,患者大多都能康复。但要是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就可能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抗生素最初是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物,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科技发展,除了天然抗生素,还有大量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品种。我们常见药名里带有“头孢……”“……西林”“……霉素”等字样的,大多属于抗生素。抗生素种类繁多,每种都有特定的抗菌谱,也就是针对特定类型的病原体起作用。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会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性等因素,以此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不过,抗生素绝对不能滥用。合理使用时,它能有效对抗细菌感染;但滥用会带来诸多严重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细菌耐药性,细菌长期接触抗生素后会产生抵抗机制,导致抗生素失效,以后面对细菌感染可能就无药可用了。此外,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导致菌群失调,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消炎药的使用同样不能掉以轻心。甾体类消炎药副作用大,还可能掩盖疾病症状,影响医生诊断,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虽然相对安全,但也存在风险,比如能暂时降温,却无法解决发热的根本原因。所以,出现发热等症状时,不能只依靠消炎药退烧,一定要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后再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听从医生和药师的专业建议,不要自行决定使用消炎药或抗生素。用药时严格按照处方,按时按量服用,不能随意停药或增减剂量。同时,要积极预防疾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感染风险。

总之,消炎药和抗生素虽然都与炎症、感染相关,但在本质、作用机制、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上存在很大区别。只有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在面对疾病时才能做出正确选择,避免陷入用药误区,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