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中医,让“便秘”不“神秘”

作者:丁冠福

(北海市中医医院)发布时间:2024-12-06 17:21:49805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日常生活中,便秘是一个常见却又常常让人困扰不已的问题。它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不过,在中医的智慧宝库中,便秘并不神秘,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深入了解它,并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中医认为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外感寒热之邪,内伤饮食情志,病后体虚,阴阳气血不足等。本病病位在大肠,并与脾胃肺肝肾密切相关。脾虚传送无力,糟粕内停,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胃与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可成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肝主疏泄气机,若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能畅通;肾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若肾阳不足则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大便不通,均可导致便秘。

相较于现代医学治疗便秘主要依赖各种通便药物,中医对便秘的治疗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根据便秘实证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通,虚证肠失温润,推动无力,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的基本病机,分虚实而治,原则是实证以祛邪为主,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标本兼治,邪去便通;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本兼治,正盛便通。

1.中医对便秘的分类与治疗

实热便秘:这类便秘患者的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治疗上以清热润肠为主要原则,常用的方剂是麻子仁丸,方药能够有效地清除胃肠积热,润滑肠道,促进大便的排出。

气机郁滞便秘:患者常常感觉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但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中胀痛,嗳气频作,胸胁痞满。对于这种类型的便秘,治疗的关键在于顺气导滞,调理气机。六磨汤是常用的方剂,通过调节气机,使大肠的传导功能恢复正常,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气虚便秘:主要表现为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面色苍白,神疲气怯。中医治疗以补气润肠为法,方选黄芪汤加减,通过大补肺气的作用,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充足则大肠传导有力,使大便顺利排出。

血虚便秘: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失眠健忘是这类便秘的常见症状。治疗应以养血润燥为主,方用润肠丸。通过养血滋阴,改善肠道的干燥状况,从而缓解便秘。

阳虚便秘:患者的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治疗时应以温阳通便为法,方选济川煎。通过温补肾阳,使阳气得以布散,肠道得以温煦,从而促进大便的排出。

2.中医特色疗法辅助治疗便秘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常用的穴位有天枢穴、足三里穴、大肠俞穴等。每天用手指指腹按摩这些穴位,每次按摩3-5分钟,以穴位产生酸胀感为宜,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理胃肠的作用,有助于缓解便秘。

艾灸疗法: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虚寒性便秘,可以选择艾灸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等穴位,通过艾灸的温热刺激,振奋人体的阳气,温暖肠道,增强肠道的传导功能,改善便秘症状。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对于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如燕麦、芹菜、香蕉等,这些食物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食物,如蜂蜜、黑芝麻、核桃等。

3.预防便秘的生活方式

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让身体的脏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胃肠功能。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可以选择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周坚持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尽量避免憋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尝试去厕所蹲一蹲,培养良好的排便反射。

总之,便秘虽然难以根治,但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它,并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只要我们遵循中医的养生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让“便秘”不再“神秘”,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