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骨折患者的居家护理措施

作者:曾霞

(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12-06 09:33:50899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生活中,意外随时可能发生,骨折便是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当患者经过医院的初步诊治,回到家中休养时,科学、细致的居家护理就成了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身体功能的关键环节。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讲讲骨折患者的居家护理措施。

基础生活照料

1.环境布置。为骨折患者打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至关重要。保持室内整洁,减少杂物堆积,避免患者行动时被绊倒。家具摆放要合理,预留宽敞、通畅的通道,方便患者使用轮椅或拐杖移动。光线要充足,尤其是在患者经常活动的区域,如卧室、卫生间,可安装夜灯,防止夜间起床时因光线昏暗摔倒。

2.饮食调理。营养是骨折愈合的基石。骨折初期(1-2周),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粥类等,既能提供必要营养,又可预防便秘。此时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食物,以防加重肠胃负担。中期(3-4周),随着骨折部位开始生长骨痂,身体对蛋白质、钙等营养需求增加,可适当增加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及奶制品的摄入,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草莓等,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促进骨痂生长。后期(5周以上),骨折趋近愈合,饮食可恢复正常,但仍要保证营养均衡,强化骨骼健康,可多食用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虾皮、芝麻酱等。

患肢护理要点

1.固定与体位。严格遵循医嘱保持骨折部位的固定。若是石膏固定,要注意观察石膏边缘皮肤有无受压、红肿、疼痛,若发现石膏松动或过紧,需及时联系医生处理。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这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可使用吊带或三角巾悬吊,下肢骨折则可用枕头垫高,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如上肢伸直略外展,下肢伸直中立位,预防关节僵硬与肌肉萎缩。

2.伤口观察。如果骨折伴有伤口,要密切留意伤口愈合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若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按无菌操作原则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发热、异味,警惕感染迹象,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医,切不可自行处理延误病情。

康复锻炼指导

1.早期康复。骨折后1-2周内,虽然患肢活动受限,但并非完全不能动。在卧床期间,可进行健肢的主动运动,如上肢骨折患者活动手指、握拳、屈伸腕关节,下肢骨折患者做踝泵运动,即用力背伸、跖屈踝关节,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减轻肿胀。此外,还可进行深呼吸、咳痰练习,预防坠积性肺炎。

2.中期康复。术后3-6周,随着骨折初步愈合,可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患肢的活动范围与强度。上肢骨折可尝试小范围的肩关节、肘关节屈伸;下肢骨折可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锻炼,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助力运动,借助器械如CPM(持续被动运动机)或家人辅助,循序渐进,避免暴力牵拉造成二次损伤。

3.后期康复。骨折6周后,骨痂基本形成,康复重点在于恢复肢体功能与力量。上肢进行提物、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下肢练习行走、上下楼梯、下蹲起立等。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增加负重,但务必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同时配合一些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稳定性,助患者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并发症预防与应对

1.深静脉血栓(DVT)。长期卧床、肢体制动使骨折患者成为DVT的高发人群。除了前面提到的早期康复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外,还可使用医用弹力袜,从脚踝向大腿方向穿戴,给予下肢由下而上的梯度压力,辅助静脉回流。若患者突然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加剧,尤其是小腿后侧肌群压痛明显,皮肤温度升高,甚至伴有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要高度警惕DVT脱落引发肺栓塞,需立即就医紧急处理。

2.压疮。长期局部受压易导致压疮,尤其是骶尾部、足跟、肘部等骨隆突处。为患者准备柔软、透气的床垫与坐垫,定时翻身,在受压部位垫软枕或减压敷料,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失禁患者要及时清理,防止皮肤浸渍。一旦发现皮肤发红、破损,要及时采取减压、换药等措施,避免压疮恶化。

小结

骨折患者的居家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生活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照料、科学合理的康复引导以及温暖贴心的心理支持,能为患者铺就一条顺畅的康复之路,让他们早日摆脱伤痛,重享健康活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