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出生于南阳郡涅阳县,著有《伤寒杂病论》。桂枝汤作为群方之首出现在《伤寒杂病论》医学巨著中,从《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仲师对桂枝汤的应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桂枝汤在临床中应用得淋漓尽致,足以表现出仲师的惊人的医学天才,下面我们来逐步欣赏仲师如何在临床中应用桂枝汤的。
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有: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就是:发热,汗出,恶风寒,流清涕,嗳气,就可用桂枝汤治。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按现在的临床表现应该是头痛、发热、有汗出,就可以用桂枝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即是临床中具有项背不适,有汗出,怕风的,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般临床常见的嗜烟酒的患者是湿热体质,而从这个条文中可以看出桂枝汤适合寒湿体质。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即平时有哮喘,如发作,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比较好,当然辩证应该是:舌淡,薄白苔的寒湿体质才能用。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即出汗多,怕风,小便少,伴手足抽搐的,用桂枝汤加附子汤治疗。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即是外感病,用清热药后,出现脉搏跳动快,胸部涨闷的,用桂枝汤去芍药汤治疗。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是感冒后仍发热怕冷,发热多,怕冷少,大小便正常,一日二至三次发烧,身痒,适合用桂枝麻黄汤来治疗。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即是喝桂枝汤后,脉洪大的,可以继续用桂枝汤治疗。如果是一天发热两次,适合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入参汤主之”。即服用桂枝汤后,出汗很多,又口渴,脉洪大的,用白虎加入参汤治疗。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婵一汤”。即是外感病,发热怕冷,发热多,怕冷少,脉微弱的,不能发汗适合用桂枝二越婵一汤治疗。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病,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即是服桂枝汤后,仍有颈部僵硬不适,伴有发热,没有汗,腹部胀痛,有点痛,痛的比较轻,小便困难的,可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来治疗。
“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即外感病,还有症状,如发热,怕风,脉浮弱,应当发汗来治疗,适合用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即是外感病,用清热药后,还有气喘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疗即可。
“太阳病,外症未解,不可下也,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即有外感病,不可泻下,以防表证入里,有表证,应先解表,解表后才治里证,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适合用桂枝汤治疗。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种情况小孩比较多见,出汗多,又没有别的毛病,适合用桂枝汤治疗。
根据仲景的桂枝汤的原文结合我的用药习惯,一般我是用: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5g生姜10g大枣30g,用1400ml水,泡药30分钟后大火煮开,小火30分钟左右,所得药液大概600ml分三次温服,仲景原意是服药液后要喝热稀粥,然后盖被,以助发汗。同时禁食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效果才好。另外,我仔细考虑,仲师大枣的用量问题,现在得多人习惯用10g左右,我一般坚持用30g,为什么这么用呢?因为用30g的大枣煮出来的药液口感特别好,特别适合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