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名单”上,心肌梗死无疑是最令人闻之色变的病症之一。它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巨大威胁。据相关研究,心肌梗死后每延迟1分钟治疗,大约有100-300个心肌细胞死亡。因此,掌握心肌梗死的紧急应对方法,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1.心肌梗死:不容小觑的“心脏杀手”
心肌梗死,简单来说,就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正常运转依赖于冠状动脉持续不断地为心肌输送血液和氧气。一旦冠状动脉被血栓等物质堵塞,心肌就会因缺血缺氧而逐渐坏死,心脏功能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心肌梗死的症状较为典型,胸痛是最常见的表现。这种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程度剧烈,犹如重物压胸,难以忍受。疼痛持续时间常超30分钟,且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同时,疼痛还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汗淋漓、恐惧、濒死感等症状。
2.紧急应对: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
(1)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平卧
当怀疑自己或他人出现心肌梗死症状时,应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这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状况。平卧位有助于血液回流心脏,减轻心脏负荷,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也有助于患者保持呼吸通畅。
(2)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是抢救心肌梗死患者的关键。急救人员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到达现场,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向急救人员准确描述患者的症状和当前状况,如胸痛的程度、部位、持续时间,是否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等,以便急救人员做好充分的救治准备。
(3)给予急救药物
对于心绞痛症状明显的患者,如果携带了急救药物,应严格遵循医嘱,服用相关药物。
(4)进行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等严重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步骤。胸外按压的位置在两乳头连线与胸骨的交点处,按压深度为5-6厘米,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子,口对口吹气,每次吹气时间约为1秒,看到患者胸部隆起即可。心肺复苏需持续进行,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
(5)给予吸氧
如果条件允许,应给予患者吸氧。吸氧可以改善心肌供氧状况,减轻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有助于保护心肌细胞,减少心肌坏死的面积。
(6)黄金抢救时间:与时间赛跑
心肌梗死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发病后的最初几小时内,特别是发病后的120分钟内。在这段时间内,通过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或手术治疗(如搭桥术)等方式,开通被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可以有效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患者自身对病情的认识不足、急救知识的缺乏、交通不便等,往往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到达医院并开始治疗。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认识和警惕性,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3.预防心肌梗死:从日常做起
除了掌握心肌梗死的紧急应对方法外,预防心肌梗死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同时,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它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面对心肌梗死,我们要牢记“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掌握正确的紧急应对方法,在发病后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预防,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心脏健康,远离心肌梗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