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张药品说明书,利于患者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然而,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条款,许多人常常感到一头雾水。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药品说明书的关键内容,助您掌握科学用药的方法,让用药安全真正有保障。
1.辨成分、明剂型,规避用药风险
药品名称通常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是药品的法定名称,具有唯一性;商品名则是制药企业为药品注册的商标名称。例如,常见的感冒药“泰诺林”和“小罗曼”,其通用名均为对乙酰氨基酚。若不了解这一点,患者可能因商品名不同而重复用药,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增加肝脏损害的风险。
2.懂用法、知用量,确保精准用药
口服药物需用40-60℃温水送服,避免使用茶水、牛奶、酒等,也不能干吞。不同药物对服药时间有严格要求,“饭前服”指饭前30-60分钟,“饭后服”指饭后30分钟,“空腹服药”指禁食8-12小时。例如,某些降糖药需在饭前服用,以便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而一些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则适合饭后服用。一日三次并非简单对应三餐前后,而是尽量使服药时间间隔8小时,以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对于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等,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调整。
适应症核对说明书中描述症状或治疗的疾病,是否与自己的情况一致,保证用对药品。如果自己确定不了,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用法用量要学会看懂药品的规格和用法用量,比如格列美脲片1mg×15片,指每片1mg,每盒15片,用法用量为1mg每天1次,就是指每天1片;液体制剂如布洛芬混悬液100ml:2g,即100ml里含有2g布洛芬,如服用0.2g,需要自行量取10ml。
3.观禁忌、检查注意事项,守护特殊人群
药品说明书上罗列的不良反应多,只是说明该药上市前对不良反应的研究和上市后的临床观察较为充分,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发生。重要的是患者在用药后,务必注意观察自身的反应,特别是与说明书中提到的不良反应相吻合时,建议及时就医。
注意事项下常有“慎用”的字眼,慎用是指谨慎使用,需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且明确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如果为“禁用”,指绝对不能使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用药时要格外谨慎小心,应仔细阅读相关的注意事项,另外还会列出药物服用期间的一些饮食、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用药注意事项等详细信息。
4.识储存、看有效期,保障药品质量
药品质量会受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影响。贮藏方式一定要仔细看,注意药品对于保存环境的要求。需冷藏的药品应放在2-10℃的冰箱冷藏室中,如胰岛素在未开封状态下需冷藏保存;需避光保存的药品应装在棕色瓶中;阴凉处保存指温度不超过20℃。
药品有效期需正确理解,直接标明有效期的药品,大瓶药物打开后,有效期会缩短,超过规定时间或性状改变不能再使用。同时,某些药品贮存期限是有前提的,比如硝酸甘油片药瓶上标示的有效期是24个月,但一旦开盖启用,效价就会快速减低。另外,家庭小药箱应定期查看有效期,避免服用过期药物。如某药品的有效期至2024年1月17日,表明该药品到2024年1月18日起不得使用;有的有效期仅标明至月份,比如药品的有效期为2024年4月,表明本品有效期至2024年4月30日(即4月的最后一天),2024年5月1日起便不得使用。
5.结束语
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非常重要,学会阅读药品说明书能帮助患者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如阅读完说明书仍有疑惑,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