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不通风的房间内更易传播。此外,流感病毒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在流感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
流感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及危重型。轻型流感通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较轻,类似于普通感冒。然而,重型及危重型流感却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儿童的生命。因此,家长们在流感高发季节必须提高警惕,学会识别流感的危险信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如何识别危险的流感?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家长务必高度警惕,立即就医:
1.持续高热:孩子体温超过39℃,且持续高热超过3天,使用常规退热药物效果不佳。有些孩子的高热甚至可能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
2.呼吸困难:孩子出现呼吸急促,尤其是在安静状态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呼吸频率不同,小于2月龄的孩子呼吸≥60次/分;2~12月龄的孩子呼吸≥50次/分;1~5岁的孩子呼吸≥40次/分;5岁以上的孩子呼吸≥30次/分。此外,如果孩子出现胸廓起伏明显、鼻翼扇动、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喘鸣或喘息等症状,也需立即就医。
3.意识障碍或惊厥: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甚至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流感病毒已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需紧急处理。
4.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流感病毒感染后,孩子的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出现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如果孩子出现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家长需立即采取措施,防止脱水加重。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很多家长容易将流感与普通感冒混淆,实际上两者有显著区别。普通感冒通常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等,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而流感则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更为严重,除了上呼吸道症状外,还常伴有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肺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流感?
1.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6月龄以上的儿童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等。
4.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抵御流感病毒的侵袭。
孩子得了流感,家长该怎么做?
1.及时就医:一旦怀疑孩子得了流感,尤其是出现上述危险症状时,应尽早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2.居家隔离:让孩子居家休息,避免与他人接触,防止交叉感染。流感病毒传染性强,隔离措施有助于减少传播风险。
3.对症治疗:遵医嘱服用退烧药、止咳药等药物,缓解症状。切勿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因为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结语
流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作为家长,我们要提高警惕,科学预防,及时识别流感的危险信号,守护孩子的健康。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都是预防流感的重要措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只有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免受流感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