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抗抑郁药的合理使用

作者:徐兴梦

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5:08:161278次浏览[发表证书]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全球范围内有数亿人受其影响。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对身体健康、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其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1.抗抑郁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抑郁症状。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抗抑郁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代表药物包括氟西汀(Fluoxetine)、舍曲林(Sertraline)、帕罗西汀(Paroxetine)等。它们通过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中的5-羟色胺浓度,从而改善情绪。SSRIs因其副作用相对较少,常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2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如文拉法辛(Venlafaxine)和度洛西汀(Duloxetine)不仅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还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这类药物适用于对SSRIs反应不佳的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疲劳或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

3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TCAs如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和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是最早使用的抗抑郁药之一。它们通过抑制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发挥作用,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目前已逐渐被SSRIsSNRIs取代。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MAOIs如苯乙肼(Phenelzine)和异卡波肼(Isocarboxazid)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增加神经递质的浓度。这类药物由于与食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多,使用较为受限,通常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选择。

5)其他抗抑郁药。此外,还有一些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如米氮平(Mirtazapine)通过增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安非他酮(Bupropion)则主要通过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发挥作用。

2.抗抑郁药的适应症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但其适应症不仅限于此。

1)抑郁症。抗抑郁药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尤其是中重度抑郁症。它们可以有效缓解抑郁情绪、改善睡眠、提高食欲和精力。

2)焦虑症。许多抗抑郁药,尤其是SSRIsSNRIs,也被广泛用于治疗焦虑症,如广泛性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强迫症。

3)慢性疼痛。某些抗抑郁药,如度洛西汀和阿米替林,被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尤其是神经性疼痛和纤维肌痛。

4)其他精神疾病。抗抑郁药还可用于治疗其他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进食障碍和经前烦躁障碍(PMDD)。

3.抗抑郁药的副作用

尽管抗抑郁药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效果显著,但它们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是SSRIsSNRIs常见的副作用,通常在用药初期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

2)性功能障碍。SSRIsSNRIs可能导致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或性高潮延迟,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3)体重变化。某些抗抑郁药,如米氮平,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而安非他酮则可能导致体重减轻。

4)睡眠障碍。部分抗抑郁药可能引起失眠或嗜睡,具体表现因药物而异。

5)其他副作用。TCAs可能导致口干、视力模糊、尿潴留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而MAOIs则可能引发高血压危象,尤其是在与某些食物或药物合用时。

4.抗抑郁药的合理使用

为了确保抗抑郁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合理使用至关重要。

1)个体化治疗。抑郁症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药物耐受性和合并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2)逐步调整剂量。抗抑郁药通常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至有效剂量。这有助于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3)长期治疗。抑郁症的治疗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急性期治疗一般为6-8周,巩固期治疗为4-6个月,维持期治疗则可能持续数年。过早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复发。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抑郁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尤其是MAOIsTCAs。在使用抗抑郁药时,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和补充剂。

5)定期随访。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副作用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出现严重副作用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6)心理治疗结合。抗抑郁药通常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模式,增强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