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血脂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作者:董程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5:10:281552次浏览[发表证书]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及多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血脂检验作为筛查、诊断和监测的重要手段,其临床意义日益凸显。本文将从血脂检验的指标解读、临床意义及最新指南建议出发,探讨血脂管理在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中的价值。

1.血脂检验的核心指标及临床意义

血脂检验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近年来,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脂蛋白(a)(Lpa))及载脂蛋白(Apo)等新兴指标也逐渐受到关注。

1)总胆固醇(TC)。TC是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其水平受遗传、饮食、代谢等因素影响。TC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AS)密切相关,是冠心病(CHD)的独立预测因子。但TC单独评估价值有限,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分析。

2)甘油三酯(TG)。TG反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其残粒的水平。TG升高(≥1.7mmol/L)与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T2DM)及急性胰腺炎风险增加相关。极高水平(≥5.6mmol/L)可能提示遗传性脂代谢异常。

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致病因素,被广泛视为降脂治疗的首要靶点。研究表明,LDL-C每降低1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约20%-25%。最新指南强调,极高危患者(如ASCVD或糖尿病合并靶器官损害)应将LDL-C控制在<1.4mmol/L(或较基线降低≥50%)。

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DL-C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水平降低(男性<1.0mmol/L,女性<1.3mmol/L)与心血管风险增加相关。然而,升高HDL-C的药物治疗(如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抑制剂)未能显著改善预后,故HDL-C目前被视为风险标志物而非干预靶点。

5)新兴指标:non-HDL-CLpa)。non-HDL-CTC减去HDL-C):涵盖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尤其适用于TG升高(2.3-5.6mmol/L)的患者。Lpa):遗传性脂蛋白,水平升高(≥50mg/dL)是冠心病、中风及主动脉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但PCSK9抑制剂可轻度降低其水平。

2.血脂异常与疾病关联

1)心脑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机制。LDL-C沉积于血管壁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缺血性中风。大型临床试验(如FOURIERODYSSEY)证实,强化降脂(LDL-C1.4mmol/L)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

2)中风。血脂与中风的关系复杂:缺血性中风:与LDL-C升高明确相关,降脂治疗可降低风险。出血性中风:极低LDL-C(<1.0mmol/L)可能增加风险,但总体获益仍占优。

3)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导致VLDL合成增加,表现为高TG、低HDL-C及小而密LDL颗粒增多。糖尿病患者即使LDL-C正常,仍需积极降脂(目标LDL-C1.8mmol/L)。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可导致LDL-C清除减少,筛查甲功是血脂异常患者的必备步骤。

3.最新临床指南要点

12023ESC血脂管理指南更新。风险评估:推荐SCORE2/SCORE2-OP评分系统,结合年龄、血压、吸烟等因素量化10年心血管风险。降脂目标:极高危患者:LDL-C1.4mmol/L且较基线降低≥50%。超高危患者(如进展性ASCVD):LDL-C1.0mmol/L。药物选择:他汀为基础,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

22024ADA糖尿病诊疗标准。糖尿病患者:无论基线LDL-C水平,均应启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合并ASCVD:优先联合治疗(如他汀+依折麦布)。

4.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建议

1)筛查频率:20岁以上成年人每4-6年检测一次。高危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每年检测。

2)空腹要求:常规检测需空腹8-12小时,但非空腹血脂(尤其LDL-C)也可接受(欧洲指南推荐)。

3)动态监测:降脂治疗4-12周后复查,评估疗效及依从性。

5.总结

血脂检验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通过精准评估LDL-Cnon-HDL-C等指标,结合个体化降脂策略,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医生需依据最新指南,强化血脂管理,尤其关注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未来,随着基因检测和新型靶向药物的发展,血脂管理将迈向更精准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