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6日 星期六
解密乙肝、药物肝与自免肝: 三类肝病的“致病密码”

作者:王军景

四川中医肝病医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5:59:341260次浏览[发表证书]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重要功能。然而,肝脏疾病却一直困扰着人类健康。在众多肝病中,乙型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因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而备受关注。

1.乙型肝炎:病毒与免疫的拉锯战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HBV属于嗜肝DNA病毒,其基因组是一个部分双链的环形DNA分子。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其DNA进入细胞核,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这一特殊结构使得病毒能够在肝细胞内长期存在,成为慢性感染的基础。

HBV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病毒通过肝细胞表面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受体进入肝细胞内,开始其复制周期。值得注意的是,HBV本身并不直接破坏肝细胞,肝脏损伤实际上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肝细胞的反应所致。

在急性感染期,强烈的多克隆T细胞反应能够清除大部分病毒感染细胞。然而,当免疫反应不足时,病毒与免疫系统进入长期“拉锯战”,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慢性感染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目前认为,HBV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清除,包括诱导免疫耐受、干扰干扰素信号通路等。

2.药物性肝损伤:代谢异常与个体差异的交响曲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分为固有型(可预测性)和特异质型(不可预测性)两类。固有型DILI与药物剂量相关,通常在动物模型中可重现;而特异质型DILI与个体易感性相关,难以预测。

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和相反应(结合反应)。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相反应的关键酶,许多药物通过这一系统代谢。当药物代谢产生过量活性中间产物,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导致肝细胞损伤。

个体遗传差异在DILI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N-乙酰转移酶2NAT2)慢乙酰化基因型与异烟肼肝毒性相关;HLA-B*5701等位基因与阿巴卡韦超敏反应相关。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DILI的另一重要机制。某些药物可干扰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导致活性氧大量产生,引发氧化应激和细胞死亡。同时,药物代谢产物还可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蛋白结合,形成新抗原,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肝损伤。

3.自身免疫性肝病:免疫耐受的崩溃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是一组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肝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机体对自身肝组织成分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肝脏炎症和损伤。

AIH以界面性肝炎为特征,患者血清中常可检测到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自身抗体。遗传因素、环境触发因素与免疫调节异常共同参与了AIH的发病。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缺陷导致的免疫耐受破坏是核心环节。

PBC则以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为特征,90%以上患者可检测到抗线粒体抗体(AMA),尤其是针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亚单位(PDC-E2)的抗体。胆管上皮细胞异常表达PDC-E2,成为自身免疫攻击的靶点。此外,胆汁酸代谢紊乱也加剧了PBC的病理过程。

PSC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失调、胆管上皮屏障功能异常等多因素。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和胆汁酸受体FXR信号通路异常在PS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4.三类肝病的鉴别与诊疗策略

三类肝病在临床表现上虽有重叠,但各有特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HBsAg阳性、HBV DNA载量升高。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则有明确用药史,停药后肝功能多可改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以女性居多,常伴其他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检测阳性。

治疗策略上,乙型肝炎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是常用药物。药物性肝损伤的首要措施是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可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等解毒剂。自身免疫性肝病则主要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和熊去氧胆酸等药物。

预防方面,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HBV预防措施。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在于合理用药,高危患者需密切监测肝功能。自身免疫性肝病尚无明确预防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5.结语

乙肝、药物肝与自免肝代表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肝病发病机制:病毒感染、药物毒性和自身免疫。理解这三类肝病的“致病密码”,不仅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