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儿科静脉穿刺技巧

作者:王洁

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 儿科、眼耳鼻喉科发布时间:2024-12-20 16:05:041148次浏览[发表证书]

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中最常见且最具挑战性的操作之一。由于儿童的血管细小、皮肤娇嫩,加之患儿常因恐惧而哭闹不配合,使得儿科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受到很大影响。

1.儿科静脉穿刺的解剖生理特点

儿童的血管系统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静脉穿刺的难度和成功率:

1)血管细小且位置表浅。婴幼儿的静脉直径较细,尤其是新生儿和早产儿,其外周静脉直径可能不足1mm。此外,儿童皮下脂肪较少,静脉位置较浅,但弹性较差,容易滚动。

2)血管壁薄,易受损伤。儿童的血管壁较成人更薄,穿刺时若用力过猛或角度不当,容易导致血管穿透或破裂。

3)血管分布特点。头皮静脉:颞浅静脉、额静脉等,因其固定性好,易于穿刺。手背静脉:适用于较大婴幼儿及儿童,但需注意避免关节部位,以免影响固定。足背静脉:适用于无法进行上肢穿刺的患儿,但需注意避免影响患儿活动。了解这些解剖特点,有助于护士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提高成功率。

2.儿科静脉穿刺的关键技巧

1)选择合适的静脉。新生儿及婴儿:优先选择头皮静脉或足背静脉。幼儿及儿童: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较为理想。避免部位:关节处,以免影响固定和活动。

2)充分暴露和固定血管。使用止血带(婴幼儿可用橡皮筋或护士手指轻压)使静脉充盈。对于肥胖儿童,可轻轻拍打或热敷使血管扩张。

3)正确的进针角度。头皮静脉:10°15°浅角度进针,几乎平行于皮肤。手背/足背静脉:15°30°进针,避免垂直穿刺导致穿透血管。

4)穿刺手法。“两快一慢”原则:快速刺入皮肤,缓慢进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2mm。“双人配合法”: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可由一名护士固定肢体,另一名护士穿刺。

5)固定技巧。使用透明敷贴,便于观察穿刺点。对于婴幼儿,可用弹力网套或绷带加强固定,防止脱落。

3.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1)穿刺失败。原因:血管滑动、进针过深或过浅。处理:立即拔针,按压止血,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2)渗漏或肿胀。原因:针头刺破血管壁,药液外渗。处理:停止输液,抬高肢体,局部冷敷(24小时后热敷)。

3)静脉炎。原因:药物刺激或无菌操作不当。处理:更换穿刺部位,外敷硫酸镁或使用抗炎药膏。

4)血肿。原因:穿刺后按压不当。处理:局部按压510分钟,避免揉搓。

4.特殊患儿的静脉穿刺策略

1)肥胖儿童。使用超声引导提高穿刺准确性。选择较深的肘正中静脉或大隐静脉。

2)脱水患儿。先补充血容量,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可采用热敷或下垂肢体增加静脉显露。

3)危重患儿。优先选择中心静脉置管(如PICC),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损伤。

4)寒冷季节(冬季):患儿因寒冷导致血管收缩,静脉显露困难。可提前用温水袋或热毛巾(40左右)热敷穿刺部位510分钟,促进血管扩张。保持室内温暖,避免患儿因低温而紧张或颤抖。若手部冰凉,可让患儿握紧温热的毛巾或使用暖手宝,待手部温度恢复后再穿刺。

5)休克患儿:休克患儿外周循环差,血管塌陷,穿刺难度大。优先选择较粗且直的中心静脉或大隐静脉。若必须穿刺外周静脉,可采用下垂法:将肢体下垂12分钟,利用重力使静脉充盈。使用止血带时压力不宜过大,避免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必要时采用超声引导,提高穿刺准确性。

6)水肿患儿:水肿患儿的静脉因组织液积聚而不易触及。穿刺前可先用手指按压穿刺部位数秒,将组织液推开,使静脉显露。选择水肿较轻的部位,避免肢体远端水肿严重的区域。穿刺时进针角度稍大(30°45°),以穿透水肿层到达静脉。穿刺成功后需加强固定,避免因水肿加重导致针头移位或脱落。

5.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1)持续练习:通过模拟训练提高手感,熟悉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血管特点。

2)团队协作:在困难穿刺时,及时寻求高年资护士或静脉治疗小组的帮助。

3)人文关怀:始终以患儿为中心,尽量减少其痛苦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