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指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出血。其发病率虽低于上消化道出血,但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下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便血,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1.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憩室病、血管发育不良、炎症性肠病、肿瘤和缺血性肠病等。憩室病是西方国家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40%-50%的病例,尤其好发于老年人群。憩室出血是由于穿过憩室壁的血管受到侵蚀所致,通常表现为突发无痛性大量出血。
血管发育不良又称动静脉畸形,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另一常见原因,约占30%-40%的病例。这些病变多位于右半结肠,出血通常为间歇性、自限性,但可能反复发作。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也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尤其在中青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结直肠肿瘤,包括腺瘤和腺癌,约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10%-15%。这类出血通常为隐匿性,表现为慢性失血或间断性少量出血。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是由于肠系膜血流不足导致的肠黏膜损伤和出血。其他较少见的病因包括感染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肠套叠、痔疮以及医源性因素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等。
2.临床表现与诊断
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可表现为鲜红色血便、暗红色血便或柏油样便。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而大量出血则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甚至休克等症状。
诊断下消化道出血首先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出血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等。体格检查应重点关注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和直肠指检。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有助于评估出血程度和基础疾病。
影像学检查是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的关键。结肠镜检查是首选方法,可在直视下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同时进行活检或治疗。对于活动性大量出血患者,可选择放射性核素扫描或血管造影。近年来,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的应用提高了小肠出血的诊断率。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在急性出血定位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3.护理措施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评估和个体化干预。首要任务是评估出血严重程度和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尿量等。对于大量出血患者,应立即建立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同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出血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密切观察便血情况,记录出血次数、量和性状。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评估出血是否持续或再发。对于留置胃管患者,应注意观察引流液性状,帮助鉴别上消化道出血。
药物护理方面,应准确执行医嘱,及时给予止血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对于需要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和心理护理。饮食管理应根据病情调整,急性期通常需要禁食,出血控制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
4.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干预。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一旦发现休克征象,应立即加快输液速度,准备输血,同时通知医生。
其他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应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应注意预防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长期卧床患者还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心理护理也不容忽视,出血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出院前应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识别出血复发迹象,调整生活方式,遵医嘱服药和随访。
5.结语
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病因复杂多样,多见于老年人群。准确的病因诊断和及时的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护理工作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病情监测、出血评估、生命支持、治疗配合和并发症预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