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中风患者的居家护理:从康复训练到心理支持

作者:苗澍

厦门弘爱医院 护理部发布时间:2024-12-27 17:01:15879次浏览[发表证书]

中风(脑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残和致死的首要病因。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统计,约75%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而居家护理的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二次卒中风险。从肢体功能恢复到心理重建,科学的居家护理需要兼顾医学专业性与人文关怀。本文将围绕康复训练、环境改造、并发症预防、营养管理及心理支持五大核心,为患者家属提供实用指导。

一、康复训练:把握黄金期,科学规划

中风后3-6个月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黄金康复期”,但居家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关节损伤或肌肉拉伤。

1. 肢体功能重建​

​早期被动活动:卧床期家属需每日协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如肩关节外展、踝泵运动),每个动作重复10次,预防关节僵硬和深静脉血栓。

​主动抗阻训练:当患者肌力达3级(可对抗重力活动)时,可使用500毫升矿泉水瓶进行屈肘训练,或利用弹力带练习下肢内收外展,每日2组,每组10次。

​平衡与步态训练:从坐位平衡开始,逐渐过渡到扶椅站立、减重步行(用宽布带托住腰部辅助迈步),后期可在地面贴彩色胶带引导直线行走。

2. 吞咽与语言康复​

​冷刺激训练:用冰棉棒轻触咽后壁,每日3次刺激吞咽反射;

​语言重塑:采用“Schuell刺激疗法”,从复述单字(如“水”“饭”)过渡到短句,配合手势和实物图片辅助沟通。

二、居家改造:打造安全生活空间

60%中风患者存在跌倒风险,环境改造需注重细节:

​防跌倒设计:移除门槛和地毯,通道宽度≥80cm;卫生间安装L型扶手(高度75cm)和防滑地垫,淋浴区配备折叠座椅。

​生活便利优化:使用长柄取物器、磁性固定厨具,床高调整至患者坐位时双脚可平放地面(约45-50cm)。

三、并发症预防:细节决定生存质量

1. 肺部感染防控​

采用30°半卧位进食,餐后保持坐姿30分钟;每日3次拍背排痰(手掌呈杯状,从肺底向上叩击)。

​呼吸训练:吹气球练习(每日3组,每组10次)增强膈肌力量。

2. 压疮管理​

使用Braden量表评估风险,高风险者每2小时翻身1次,骨突部位涂抹赛肤润液体敷料;

选择交替式充气床垫,分散身体压力。

四、营养支持:吃对才能加速康复

1. 分阶段饮食方案​

​急性期:吞咽障碍者选用IDDSI 3级增稠食物(如藕粉糊),温度38-40℃,避免冷热刺激;

​恢复期:采用“地中海饮食”,每日摄入橄榄油10ml、深海鱼100g、深色蔬菜200g,补充ω-3脂肪酸促进神经修复。

2. 喂养技巧​

“低头吞咽法”:进食时下颌贴近胸口,减少误吸风险;

使用勺面凹陷的防洒勺,每次喂食量不超过1/3勺。

五、心理重建:打破“病耻感”困局

40%中风患者会出现卒中后抑郁,表现为拒绝训练、情绪低落。居家干预需多维度介入: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灾难化思维”(如“我成了废人”),替换为积极陈述(“今天手能抬高了2厘米”);

​社会角色重塑:根据残存功能赋予新角色,如轻度偏瘫者负责家庭账目管理;

​家庭支持系统:设立“康复打卡墙”,记录每日进步;每周举行家庭会议,让患者参与护理决策。

六、照护者指南:避免“关怀者耗竭”

长期照护者的焦虑发生率高达34%,需注意:

​时间管理:采用“番茄工作法”,每护理25分钟休息5分钟,期间进行深呼吸或冥想;

​资源整合:加入家属互助社群,申请社区“喘息服务”(每周4小时替代护理);

​健康监测:定期检测血压、血糖,出现失眠或情绪持续低落时及时就医。

结语:用专业与温度照亮康复之路

中风居家护理是一场需要医学知识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持久战。通过科学的康复计划、安全的环境改造、精细的并发症预防,配合心理支持与家庭协作,患者完全可能重拾生活掌控感。记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值得庆祝——正如神经可塑性理论揭示的:大脑终身具备重建功能的能力,而爱与希望是最好的康复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