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胺是一种在1910年由Mac Glashan等人从霉菌麦角中提取的物质,它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罪犯”之一,藏在我们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里。组胺有多种受体,其中H1受体与过敏反应关系密切。抗组胺药就是针对H1受体的“克星”,能缓解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等症状,有效治疗荨麻疹、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过敏性疾病。
1.H1抗组胺药的分类
(1)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多为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称为镇静性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赛庚啶、去氯羟嗪、异丙嗪、酮替芬、、多塞平、茶苯海明等。具有良好的止痒、抗过敏效果,改善症状明显,疗效确切。
(2)第二代H1抗组胺药物不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发生率低,又称为非镇静性或低镇静性抗组胺药。代表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依巴斯汀、氮卓斯汀、咪唑斯汀、依美斯汀、左卡巴斯汀、奥洛他定、卢帕他定等。
(3)第三代第组胺药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改良品种,它们来自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活性代谢物或光学异构体,如非索非那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等。
2.药物特点及不良反应
(1)第一代H1抗组胺药物由于其中枢活性强、受体特异性差,故能引起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出困、倦、耐药、作用时间短、口鼻眼干的缺点,表现出导致镇静、嗜睡、乏力等。此类药物半衰期短,需要每日服用2~3次。
(2)第二代H1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依巴斯汀)主要特点是:①不易犯困:它们亲脂性低,对H1受体选择性高,不太容易进入大脑,所以通常不会引起嗜睡(但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在个别人身上可能有轻微困意)。②效果持久:一天只需要吃一次。③针对性强:能很好地缓解打喷嚏、流清鼻涕和鼻子痒。④缺点:对鼻塞效果不太好;少数药物(如特非那定、依巴斯汀)可能有心脏方面的风险。
(3)第三代H1抗组胺药(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不依赖肝脏的特定酶代谢,因此相比第二代药物:抗过敏和抗炎效果更强、更少犯困、心脏风险更低、与其他药物相互影响更少、总体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3.选用策略
(1)第一代抗组胺药能进入大脑,具有催眠、镇静和一定的止痛效果。因此,它们除了抗过敏,还常用于:帮助睡眠(治疗失眠)、手术前后或需要安静休息时的镇静、缓解焦虑和偏头痛。另外,像晕车药(茶苯海明)、苯海拉明和异丙嗪这类药物,还能有效阻断引发恶心呕吐的信号传递。所以它们特别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孕吐、化疗呕吐以及手术后恶心呕吐防止晕车、晕船(运动病)、缓解头晕(眩晕)
(2)第二代抗组胺药首选用于慢性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因其与H1受体亲和力高且选择性强,同时每天口服一次可维持24h疗效,患者依从性明显提高。例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治疗急性荨麻疹,可明显减少风团、红斑的数量、大小和持续时间。一般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维持用药时间要长,连续服用且不间断。药物减量一般采用隔日服药至间断服药等降阶梯方式逐渐停药。
(3)联合药物使用,单纯第二代抗组胺治疗无效时,可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晚间给药,不但可以减轻瘙痒症状,还可以改善睡眠。
4.特殊人群用药
(1)氯苯那敏美国FDA对妊娠安全性分级为B级,孕妇慎用;
(2)异丙嗪孕妇用药可诱发新生儿黄疸和锥体外系反应,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孕妇临产前1~2周应停用本品;
(3)苯海拉明妊娠早期用药,婴儿腭裂、腹股沟疝和泌尿生殖器官畸形的发生率可能增多,建议妊娠早期妇女禁用;
(4)赛庚啶动物试验对胎儿的胰腺细胞有毒性,美国FDA对本品的妊娠安全性分级为D级,建议禁用;
(5)部分第二、第三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定可通过乳汁分泌,因此不建议用于哺乳期妇女。有资料显示妊娠期服用氯雷他定的孕妇所生男婴尿道下裂,故不推荐在妊娠期使用。
5.小结
抗组胺药作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常用药物,临床选用时应依据药物种类及药理特性,严格避免超量、长期或联合用药等不合理情况,实现合理、规范用药,并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