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慢性病患者居家运动安全与科学指导

作者:李如桃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4-25 14:39:45594次浏览[发表证书]

引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人,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运动作为慢性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对改善患者身体机能、控制病情发展、提升生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然而,慢性病患者身体机能特殊,居家运动若缺乏科学指导,极易引发跌倒、低血糖、心肌缺血等安全风险。本文聚焦慢性病患者居家运动场景,系统阐述运动安全要点与科学指导方法,旨在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参考,助力其安全、有效地开展居家运动。

1.慢性病患者居家运动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运动对慢性病康复的积极作用。规律运动可通过增强心肺功能、调节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显著缓解慢性病症状。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例,适度运动能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高血压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促使血管舒张,辅助血压控制。同时,运动还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2)慢性病患者运动的特殊需求。慢性病患者因疾病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对运动强度、方式和环境的耐受性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冠心病患者需避免高强度无氧运动,以防诱发心绞痛;骨质疏松患者应规避跳跃、快速扭转等动作,减少骨折风险。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可能存在运动中突发低血糖、低血压等风险,需额外关注运动安全细节。

2.慢性病患者居家运动的安全风险

1)生理因素引发的风险。①心血管风险: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若运动强度过大或突然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②代谢紊乱风险: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若未合理调整饮食与药物剂量,可能出现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过大的情况。例如,空腹运动或胰岛素注射后未及时进食,均易诱发低血糖。(2)环境与设备因素的影响。居家运动环境若存在 地面湿滑、杂物堆积、光线昏暗等问题,易导致患者跌倒;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或未正确安装的运动器材,也可能引发扭伤、拉伤等意外。

3.慢性病患者居家运动科学指导方案

1)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①运动前评估:患者应在医生或专业运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括心肺功能、血糖、血压、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评估,明确自身健康状况与运动禁忌。②运动类型选择:根据疾病类型选择适宜运动。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适合多数慢性病患者,可改善心肺功能;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哑铃操,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提升基础代谢;平衡与柔韧性训练如单腿站立、拉伸动作,对预防跌倒、改善关节灵活性效果显著。(2)运动强度与时间控制。遵循“低强度、循序渐进”原则,运动强度以主观疲劳度(自觉稍累,仍可正常对话)或心率(最大心率的50%~70%)为参考。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包括5~10分钟热身、20~40分钟核心运动和5~10分钟放松。例如,糖尿病患者可从每日15分钟慢走开始,逐步增加至30分钟,并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运动时长。(3)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①血糖与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后需测量血糖,避免在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3.9mmol/L)时运动;高血压患者运动中若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测量血压。②着装与环境准备:穿着透气吸汗、防滑的运动服和运动鞋;保持居家运动区域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光线充足。运动时建议家属陪伴,或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身体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4.总结

慢性病患者居家运动是改善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但需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开展。通过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严格把控运动强度与环境安全,可有效降低运动风险,实现运动促进康复的目标。同时,建议患者定期与医生、运动康复师沟通,动态调整运动计划,确保居家运动安全、有效,为慢性病的长期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