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感染防控中,手卫生是最基础、有效且经济的手段。研究表明,通过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可降低50%的院内感染率。而我国医疗机构手卫生依从率不高,因此科室可从认知、设施、监督、文化四维度,推动从被动到主动洗手的转变。
1.强化认知,让洗手意义深入人心
调查显示,部分医务人员未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时机和方法,存在认知误区。强化认知需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共鸣”:
(1)分层培训:场景化教学破解“知易行难”。针对医生、护士、工勤人员等不同岗位,制定专属培训内容。例如,为保洁员制作《清洁工具使用与手卫生时机匹配表》,明确“处理医疗废物后必须洗手”等关键节点;为护士重点培训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患者血液后”的消毒流程,为医生重点制定外科洗手流程图等。采用“情景模拟+实操考核”模式,让医务人员在 模拟病房中完成“接触患者→清洁操作→洗手”全流程,通过荧光剂涂抹法直观展示洗手盲区。(2)案例警示:用数据唤 醒风险意识。定期公示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联数据,或展示洗手前后手部菌落培养对比图片,让微生物污染可视化。制作手卫生科普短视频,通过动画演示病原体经手传播的全过程。
2.优化设施,打造便捷洗手环境
设施不便是手卫生执行的客观阻力。洗手池数量不足、感受设施配备不完善、消毒剂供应不稳定、冬季水温过低等问题,会直接降低“手卫生依从性”。优化设施需遵循“触手可及、即用即得”原则:
(1)布局改良:让洗手设施“无处不在”。在每个病房门口、治疗车、电梯入口等高频接触区域,1.2~1.5米高度设置速干手消毒剂,每200m2工作区域至少配备5个取液点。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ICU等重点科室应配备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避免洗手后二次污染;普通科室(有条件者)可配备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洗手池旁安装热水器,解决冬季水温过低问题。
(2)工具创新:降低操作复杂性。推广“清洁-手卫生联动工具”,如集成消毒剂的保洁车、带消毒功能的手套,让工勤人员在处理污染物后能立即进行手消毒。采用“一步出纸”的干手纸盒,配备紫外线消毒功能,避免干手纸二次污染。
(3)视觉提示:强化行为引导。在洗手池、电梯按钮等位置张贴“七步洗手法”图文流程图,用红圈标注“接触患者后必洗”等关键节点,采用对比色设计提升辨识度。
3.建立监督,形成正向激励机制
缺乏量化考核是手卫生松懈的制度漏洞。常态化监督需从“人盯人”转向“数字化管理”:
(1)智能监测:科技赋能精准监管。引入电子手环、智能感应设备,实时监测洗手频次与时长,数据接入医院感染管理系统。采用“手卫生积分制”,每次正确 执行可累积积分,兑换劳保用品或休假奖励;对连续3个月达标者授予“感控标兵”称号,公示表彰。(2)分层督查:责任到人全覆盖。成立由护理部、院感科、临床科室组成的督导小组,每周至少一次深入科室督查,将结果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占比20%),与奖金直接挂钩。推行“网格化管理”,每个区域指定“感控组长”,每日通过二维码扫码打卡记录手卫生执行情况,数据实时同步至管理系统。(3)反馈闭环:从问题到改进的全流程管理。督查人员需经过统一标准培训,避免“同一场景不同评判”;发现问题后24小时内书面反馈科室,限期3天整改,整改效果纳入下一轮考核。每月召开手卫生质控分析会,用柏拉图分析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采用PDCA的方式,通过持续质量改进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4.文化浸润,营造主动洗手氛围
文化缺位是手卫生难以持续的深层因素。领导示范、榜样带动与多元活动是破局关键:开展“院长洗手日”,选拔“感控大使”分享经验,借“手卫生宣传周”联合拍摄视频及主题活动等提升参与感。
从认知觉醒到习惯养成,提升手卫生依从性是系统工程。提升手卫生依从性需“教育、设施、监督、文化”协同发力,唯有细节落地,方能筑牢患者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