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2日 星期六
见微知著,耳鸣症状不容小觑

作者:秦可慧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5-09 17:43:021033次浏览[发表证书]

夜幕降临,正欲进入梦乡,耳畔的“嗡嗡”声打破宁静;运动后大汗淋漓,耳内似有“风声呼啸”;洗澡时水流冲刷,耳畔传来“异响”。耳鸣瞬间常被视作“小插曲”,但背后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无声之响”,耳鸣的定义

耳鸣是在无外界声源刺激时,耳内或颅内出现异常声音的现象,音调和响度因人而异,部分耳鸣可能与耳部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其他潜在问题有关。

2.耳鸣的分类与症状

1)主观性耳鸣,“自听自知”。主观性耳鸣最常见,患者只能自己听到耳鸣声,表现为嗡嗡、蝉鸣、嘶嘶或铃声,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耳鸣短暂,多在安静时、咀嚼、吞咽、运动后出现,无需特别治疗;病理性耳鸣持续,声音响亮,可能伴有听力下降、头晕,常由耳部疾病(如中耳炎、耳蜗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引起。此外,疲劳、压力和不规律作息会引发生理性耳鸣,甚至诱发加重病理性耳鸣。(2)客观性耳鸣,“他人可闻”。客观性耳鸣相对少见,可通过检查被他人听到。多由耳部及附近组织异常引起,声音类型较为特殊。血管源性耳鸣与心跳同步,呈搏动性杂音,多由颈动脉或椎动脉系统病变导致;肌源性耳鸣因耳部或附近肌肉痉挛产生有节律的声响;咽鼓管源性耳鸣是咽鼓管异常开放时,患者可听到与呼吸节律同步的耳鸣声。简言之,生理性耳鸣通常短暂且无害,日常预防可缓解;病理性耳鸣和客观性耳鸣则需要及时就医诊断治疗。

3.预防与缓解,耳聪目明在日常

压力大、过度劳累、睡眠不足都可能让耳鸣“趁虚而入”,增加其出现的频率。遵循以下建议可有效预防或缓解生理性耳鸣。(1)远离噪音,守护听力。长时间暴露于高分贝噪声中,容易损伤听力,引发耳鸣。建议在嘈杂环境中佩戴耳塞或耳罩,减少噪声刺激。(2)劳逸结合,耳部受益。过度疲劳、长期压力大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听觉系统。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放松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耳鸣发生。(3)定期筛查,防患未然。在特定声音环境下工作的人群、以及老年群体,都应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早期干预有效减少耳鸣的发生和发展。(4)均衡饮食,营养护耳。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锌、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坚果、鱼类,为耳朵乃至机体提供必要营养。(5)心理调适,耳鸣“自消”。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加重耳鸣,通过放松训练、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减轻耳鸣影响。

4.耳鸣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排查,综合评估。依据耳鸣的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初步判断,结合听力检查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排查耳部或颅内病变,为治疗提供依据。(2)多元化治疗,因症施策。病理性耳鸣侧重药物、声治疗和心理治疗,旨在缓解症状为主;客观性耳鸣多由手术或介入治疗,根治血管或肌肉问题。这些治疗方式并非完全独立,临床中会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病理性耳鸣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葛根素、复方丹参)和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申捷)缓解症状。客观性耳鸣中的肌源性耳鸣通过肉毒素A注射缓解肌肉痉挛。声治疗,白噪声、音乐疗法等声音刺激可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耳鸣不适,适用于所有耳鸣患者。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变对耳鸣的负面认知,减轻心理负担手术及介入治疗,主要针对客观性耳鸣中的血管源性耳鸣,通过手术修复血管或骨壁异常,直接阻断耳鸣源头,效果显著;介入治疗运用微创手段,如血管内填塞或支架植入,修复异常血管,创伤小、恢复快。助听器辅助,对于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患者,佩戴助听器能改善听力,减轻耳鸣感知,间接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高压氧治疗、激光刺激、经颅磁刺激等前沿技也术为耳鸣治疗带来新希望。

见微知著,重视耳部健康。一旦耳鸣持续,或伴随其他不适,切莫掉以轻心。及时就医,守护听力健康,远离耳鸣困扰,令生活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