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一种常见的危重临床综合征,它指短期内(通常为几小时到几天)内肾功能急剧的损害,具有血肌酐升高,少尿甚至是无尿的一类病症。AKI的发生可由多个因素引起,例如感染、药物、脱水、出血、手术创伤等,AKI发病机制多变,轻者可恢复完全,而重者会恶化成慢性肾病甚至终末期肾病。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AKI常常被误认为是“医生的事”,但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在AKI的早期识别、风险预防、治疗配合及康复指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我们要明确一点:护理AKI,别小看;一点水,也能出事。
1.护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因素
AKI的液体治疗对护理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俗语云:“水是生命之源”但AKI病人可能一点水就是万劫不复。护士如果把病情了解不清,输液一个数字偏高,可能就会带来可怕的严重后果:水多了:带来容量负荷过重,造成肺水肿、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甚至加重肾脏的损伤;水少了:带来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低,诱使AKI加重。
2.护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四个“早”字
(1)早识别。AKI往往起病隐匿,常以尿量变化为早期信号。护士在病区巡查时,要重点观察:每小时尿量变化,特别是术后、感染、高龄、低血压患者;突然出现的浮肿、呼吸急促、体重快速增加;血肌酐、尿素氮的动态监测值异常升高。(2)早报告。一旦怀疑患者可能发生AKI,应第一时间向医生报告,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中。切不可“先等等看”,尤其是术后或重症病人,哪怕只是不明原因的尿量减少,也要引起足够重视。(3)早干预。护理干预不仅仅是遵医嘱,更包括主动思考。例如:对低血压、脱水病人及时调控液体;严格执行出入量记录,发现出入不平衡及时调整;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造影剂)时配合充分水化等保护措施。(4)早宣教。病人及家属对AKI的认知通常不足。护士应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勿滥用止痛药、抗生素等;注意日常水分摄入;感染、发烧、呕吐等情况时及早就医。
3.护理中的常见误区与对策
误区一:只关注尿量,不重视血检结果。很多护士习惯于“看得见的尿量”而忽视了化验单上的血肌酐、尿素氮指标,这两项往往比尿量更早提示肾损伤。对策:加强基础知识培训,掌握肾功能指标的意义,形成动态监测意识。误区二:液体管理“凭经验”。有些护士在液体管理上依赖经验而非精细数据,特别在夜间或节假日值班时。对策:强化出入量严密记录制度,推广使用智能出入量系统,提升规范化操作。误区三:忽略小症状。AKI患者常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对策:鼓励护士与患者多沟通,增强“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从细微处识变。
4.不同类型患者的护理侧重点
(1)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创伤、麻醉失血等因素易致肾灌注不足,是AKI高发人群。术后护士要加强尿量、体重、循环状态监测,并与麻醉科、外科医生密切沟通。(2)ICU重症患者。重症感染、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等均是诱发AKI的高危因素。ICU护士要高度警觉,配合医生进行CRRT、血流动力学监测、抗感染治疗等。(3)高龄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心衰等慢病患者肾储备功能差,AKI发生后容易转为慢性肾病,护理应关注营养、水电解质平衡及长期随访管理。
5.护理人员的能力提升与团队协作
护理AKI不是某个个体的工作,而是整个团队的系统工程。护士要不断提升以下能力:
病情判定能力:早期辨别AKI易感人群;沟通合作能力:配合医师、营养师、康复师等多科室协作;学习继续教育能力:熟悉最新AKI指南、技巧等。
在AKI的护理中,不是管尿,不是管数字,是护士的素养与良心,用一句话说:“不是护理,是意识。”一滴尿液的加重,一丝体征的改善,是康复抑或是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