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是临床手术常用手段,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感,提高治疗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听到过“全麻会让人变傻:这样的传言,具体表现为经过全麻手术后记忆力变差、反应迟钝、学习能力变弱等从而对全麻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疑虑。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全麻与大脑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一文解答您的疑问,一起来看!
1.揭开全麻的“神秘面纱”!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对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系统进行可逆性、暂时功能抑制的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没有痛觉或者其他感觉,保证治疗方案顺利落实,而全麻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用方式。
全麻即全身麻醉,通过麻醉药物暂时抑制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神志及全身痛感消失、反射抑制、骨骼肌松弛,在患者进入此种状态时,进行气管插管、接麻醉机、严密监测患者体征等具体工作,实现患者安全无痛手术。临床上,常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身体状态,选择静脉全身麻醉、吸入全身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方式,常用吸入麻醉药物有七氟烷、地氟烷、异氟醚、安氟醚等,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有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具体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选择。
一般情况下,全麻适用于所有的手术类型,没有绝对的禁忌证,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患者,应进行综合评估后科学选择即存在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身体或者医学上的残疾等手术配合度不高的患者群体:极度不合作、恐惧、焦虑或无法沟通的儿童或青少年患者;局部麻醉无效或者采用半麻具有极大风险的患者群体。
2.“变傻”传言的科学辨析!
(1)术后认知变化
大脑是人体最复杂且精密的“仪器由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并且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数万亿个突触相互连接,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经网络。许多人认为全麻后会“变傻”,主要是因为术后患者出现了一些认知功能上的变化,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这是一种常见现象,多发于老年人患者群体,可能在术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多为短期表现,持续数天至3个月便会消失。
手术本身对人体便是一种创伤,可能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神经递质等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大脑功能,加之术中失血、缺氧以及术后疼痛、感染等因素,均有增加POCD出现的风险,并非全麻药物直接导致的。
此外,在麻醉苏醒期,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等表现,这是因为药物还未完全从体内排出,对大脑的抑制作用还未完全消失,属于正常反应,不是“变傻”表现。
(2)麻醉药物代谢
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半衰期极短,在48h内便可以被肝脏、肾脏完全清除干净。例如,丙泊酚这一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半衰期仅30~60min,意味着停止给药后,该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会迅速下降,对大脑的抑制作用也随之减弱。
随着药物的不断代谢,大脑的神经传导功能将逐渐恢复正常,不会有药物残留对大脑产生长期的、实质性损害,不会导致人“变傻”,且目前也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规范剂量的麻醉药会残留并损伤脑细胞,所以全麻和“变傻”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3.全麻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做好麻醉前准备、术后护理工作能一定程度上降低麻醉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加快患者麻醉缓解的进程。在实施麻醉之前,积极主动与医生沟通病史、病情、身体状态、过敏药物等信息,确保麻醉医生制定科学的麻醉方案,提高麻醉药物使用的有效性。术后,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的恢复。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开始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促进大脑功能恢复。
总而言之,麻醉是现代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规范的医疗操作下,麻醉的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积极沟通相关信息,并增强配合意识,进一步提升麻醉的安全性,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