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传播与预防全解析

2025-06-27

作者:黄海京马山县周鹿中心卫生院872次浏览[发表证书]

每到春夏交替或秋冬初暖时节,儿科门诊住院部总会迎来不少因“喉咙长疱”哭闹的孩子,其中不少是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虽不像流感那样“声名远扬”,却因传染性强、儿童易中招的特点,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其实只要认清它的典型症状,摸清传播路径,做好科学预防,就能有效降低孩子患病风险,也能在发病后更从容应对。

一、识破症状:从“哭闹拒食”里找关键信号

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往往来得较急,多数孩子在感染后1-2天就会出现明显不适,家长若能及时识别,就能早干预、早护理。

最典型的表现集中在咽喉部位。发病初期,孩子可能突然说喉咙痛,有的会拒绝喝水、吃饭,甚至连吞咽口水都哭闹——这多是因为咽峡部(咽喉交界处)长出了灰白色的小疱疹,这些疱疹起初是小米粒大小的红点,1-2天后会变成疱疹,周围绕着红晕,破溃后还会形成浅溃疡,碰到食物或水时刺痛会加剧。除了咽痛,孩子通常还会发烧,体温多在38.5℃以上,部分孩子可能烧到39℃,发烧一般会持续2-4天,退烧后咽痛症状可能还会持续几天。

不过要注意,它和手足口病容易混淆。两者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但手足口病除了咽峡部有疱疹,手心、脚心、臀部还会出现皮疹或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局限在咽峡部、软腭等口腔深处,不会蔓延到手脚和臀部,这是区分两者的重要标志。

二、摸清传播:病毒“偏爱”这些传播路径

疱疹性咽峡炎的“难缠”之处,在于它的传播能力很强,尤其在幼儿园、早教班等儿童密集的场所,很容易出现小范围流行,这和它的传播路径密切相关。

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引发疾病的肠道病毒(比如柯萨奇病毒A组、肠道病毒71型等)常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孩子上完厕所后若没彻底洗手,手上就可能沾有病毒,再去摸玩具、餐具,或直接用手抓食物,病毒就会通过口腔进入体内;另外,被患者粪便污染的衣物、毛巾、地面,若没及时清洁消毒,也会成为“病毒中转站”,让其他孩子接触后感染。

呼吸道飞沫传播也不能忽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着飞沫飘到空气中,或落在周围人的口鼻处,尤其是孩子凑在一起说话、玩闹时,距离近、接触密,很容易吸入带病毒的飞沫;还有些孩子患病后会流口水,沾有口水的玩具、餐具被其他孩子接触后,病毒也可能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体内。

三、科学预防:从“日常细节”筑牢防护墙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特效药或疫苗(少数病毒相关疫苗尚未广泛普及),关键要靠阻断传播路径,从生活细节上做好防护,尤其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手卫生”是第一道防线。要教孩子用“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先用流动的水打湿双手,抹上肥皂或洗手液,按“内、外、夹、弓、大、立、腕”的顺序搓洗至少20秒,再用清水冲净。家长要做好榜样,同时避免孩子用未洗的手摸口鼻、揉眼睛——这些黏膜部位是病毒进入体内的“捷径”。另外,给孩子准备单独的餐具、水杯,定期用开水煮沸消毒,玩具、绘本等常用物品也要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尤其是在幼儿园出现病例时,消毒频率要增加。

尽量避开“病毒密集区”也很重要。在疾病高发的季节(通常是4-7月、9-11月),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比如商场游乐场、拥挤的早教班等;若身边有孩子出现咽痛、发烧等症状,要让自家孩子保持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家里若有人照顾患病孩子,照顾后要及时洗手、更换衣物,避免间接传播给其他孩子。增强孩子自身抵抗力也能帮着“防病毒”。日常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别让孩子过度劳累;饮食上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多喝水保持咽喉湿润,避免让孩子吃过多油炸、辛辣的食物,减少咽喉黏膜的刺激。另外,保持家里通风,每天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让空气流通也能减少病毒在室内的停留。

结束语

疱疹性咽峡炎虽传染性强,但它是自限性疾病,多数孩子在1周左右就能自行康复,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关键是要早识别症状,发病后让孩子多休息、清淡饮食,做好隔离避免传染他人;更重要的是把预防的细节落到实处——勤洗手、常消毒、避人群,这些简单的措施,就能为孩子筑起一道有效的防护墙。只要科学应对,就能让孩子少受疾病困扰,安稳度过易发病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