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患者而言,手术室往往是一个充满未知恐惧的陌生环境。手术带来的疼痛、分离焦虑及对医疗操作的畏惧,不仅影响患儿心理状态,还可能干扰手术进程。作为手术室护理团队的重要成员,护士在缓解儿童焦虑与疼痛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将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探讨手术室护士如何通过专业护理策略与人文关怀,帮助儿童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1.术前准备:消除恐惧的基石
环境优化:打造童趣化空间:通过卡通贴画、彩色床单和小型玩具布置手术等候区,减少医疗设备的视觉压迫感,也可角色扮演体验:护士可佩戴卡通口罩或穿着带有动物图案的制服,以亲切形象降低患儿戒备心,使用绘本或动画讲解手术流程,例如通过《小熊开刀记》等故事解释麻醉、消毒等步骤,提供“医用玩具”让患儿提前接触听诊器、血压计等器械,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参与术前准备,如共同制作安抚玩具或录制鼓励视频,指导家长采用“情绪命名法”,帮助孩子表达恐惧(如“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心跳得很快?”)。
2.术中护理:多维度舒缓策略
非药物镇痛技术如分散注意力法:通过平板电脑播放动画片、与患儿玩“猜数字”游戏或使用虚拟现实眼镜,提供温热毯子减少体感寒冷,涂抹无味薄荷膏缓解紧张气味带来的不适,“五感安抚法”:用温和语气描述操作(如“现在会有点凉凉的,像云朵轻轻碰一下”),同步进行肢体接触(轻拍肩膀),非语言交流:对低龄儿童采用手偶互动或吹泡泡游戏转移注意力,结合中医穴位按压技术,在合谷穴实施轻柔按摩以缓解疼痛,采用阶梯式安抚策略:根据患儿反应动态调整安抚强度,避免过度干预引发焦虑。
3.术后复苏:延续性关怀方案
渐进式唤醒在苏醒期播放患儿熟悉的儿歌,逐步增加环境音量避免惊吓,使用“疼痛尺”卡通图表,教患儿用贴纸标记疼痛程度,实现可视化评估,培训家长掌握“怀抱安抚法”,通过襁褓式拥抱模拟子宫环境,提供术后恢复指南,包括饮食调整建议和情绪疏导话术,制作“勇敢成长手册”,记录患儿手术经历并设置阶段性奖励贴纸,联合儿童心理专家开展随访,筛查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迹象。
4.创新技术应用前景
智能安抚设备应用AI情绪识别系统,通过分析患儿面部表情调节安抚方案,开发互动式麻醉面罩,集成投影功能播放定制化动画,通过5G技术实现术中画面实时传输(需符合医疗规范),让家长远程参与安抚。
手术室护士作为儿童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守护者,通过专业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围手术期体验。有效的焦虑与疼痛管理不仅关乎手术成功率,更是培养儿童健康就医观的基础。
(1)多维度干预体系。现代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心理-社会整体观,儿童手术护理已从单纯技术操作转向全方位照护。护士在术前通过环境优化、预演教育与家庭协同,构建起儿童的心理安全网;术中运用非药物镇痛技术与创新沟通策略,实现疼痛最小化;术后则通过渐进式唤醒与延续性关怀,促进身心全面康复。
(2)技术赋能人文关怀。随着医疗科技发展,智能化设备为儿童手术护理带来新可能。AI情绪识别系统能实时分析患儿表情变化,调整安抚方案;互动式麻醉
面罩将恐惧的医疗过程转化为趣味体验。这些创新技术并非取代人际关怀,而是为优质护理提供新路径。
(3)长效支持机制。优质护理不应止于出院那一刻。建立术后长期心理跟进机制,制作"勇敢成长手册",联合心理专家开展定期筛查,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更能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医疗记忆。
(4)共建儿童友好医疗生态。减轻儿童手术焦虑与疼痛需要医疗系统、家庭与社会多方协同。建议医疗机构定期开展护理人员儿童心理专项培训,推动游戏治疗、艺术干预等模式标准化;鼓励家长参与护理过程,建立双向沟通机制;倡导社会关注儿童医疗体验,共同营造友善医疗环境。
5.结语:构建儿童友好型手术护理新范式
通过持续优化护理策略、创新技术应用和完善支持体系,我们能够为每一位接受手术的儿童构建安全、舒适、有尊严的医疗体验,让医疗过程不再成为童年的创伤记忆,而成为成长路上的温暖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