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前,不少患者会陷入焦虑情绪,表现为坐立不安、失眠、心跳加快,甚至反复询问医护人员“麻醉会不会醒不过来”“手术会不会疼”。数据显示,约70%的手术患者在麻醉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择期手术患者和首次手术者焦虑程度更高。这种焦虑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还可能直接影响麻醉效果与术后恢复,了解其影响机制并掌握疏导方法,能帮助患者更平稳地度过麻醉与手术阶段。
1.麻醉前焦虑对麻醉效果的 3大核心影响
(1) 增加麻醉药物用量,提升不良反应风险。焦虑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这种状态下,患者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会下降,医生可能需要增加麻醉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而药物剂量增加,会延长术后苏醒时间,还可能提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对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风险更高。
(2)干扰麻醉诱导与术中生命体征稳定。麻醉诱导阶段,焦虑患者更容易出现喉头痉挛、血压剧烈波动等情况。比如部分患者因紧张过度,麻醉诱导时会不自觉屏气或反抗,影响气管插管操作;术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焦虑反应,导致心率、血压反复波动,增加手术操作难度,甚至可能延长手术时间。
(3)延缓术后恢复,加重术后疼痛感知。焦虑情绪会影响术后疼痛管理与恢复进程。研究表明,麻醉前焦虑程度高的患者,术后对疼痛的敏感度会增强,即使使用相同剂量的止痛药,仍可能感觉疼痛更明显,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同时,焦虑还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减缓伤口愈合速度,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4个实用心理疏导策略,缓解麻醉前焦虑
(1)主动“知情”:用专业信息替代“未知恐惧”。术前主动与麻醉医生、主治医生沟通,详细了解麻醉方式、麻醉过程、术后镇痛方案,以及手术的大致流程和预期效果。也可通过医院提供的术前宣教手册、官方科普视频,获取客观信息,避免因“脑补负面场景”加重焦虑。比如知道“麻醉过程中会有专业监测仪器实时监控生命体征”,能减少对“麻醉意外”的担忧。
(2)放松训练:通过身体调节平复情绪。术前 1~2天可练习简单的放松技巧,缓解焦虑。比如“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从脚趾开始,先用力收缩肌肉5秒,再放松 10 秒,依次向上到头部,通过“紧张-放松”的肌肉交替,缓解身体紧绷感;也可尝试“腹式呼吸法”:平躺在床上,双手放在腹部,缓慢吸气4秒,感受腹部鼓起再缓慢呼气6秒,重复5~10 次,帮助稳定心率,平复紧张情绪。
(3)积极心理暗示:用正向思维替代负面联想。避免反复想“麻醉会不会出问题”“手术会不会失败”,而是用积极语言自我暗示,比如“医生团队经验丰富,会做好万全准备”“很多人都顺利度过了麻醉和手术,我也可以”。也可准备一件有“安心意义”的物品,如随身携带家人的照片、佩戴常戴的饰品,通过视觉或触觉联想,获得心理支撑,减少孤独感。
(4)寻求情感支持:让陪伴缓解焦虑,术前可让家属或信任的人陪同,通过聊天,倾听等方式倾诉感受,获得情感安慰。比如和家人聊聊术后康复计划,或回忆轻松的生活片段,转移对麻醉的注意力;部分医院允许家属在麻醉诱导前短暂陪伴,肢体接触(如牵手、拍肩)能传递安全感,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程度。
3.总结:正视焦虑,科学应对麻醉前焦虑是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患者无需因“担心焦虑影响麻醉”而陷入二次焦虑。关键在于通过“了解信息、调节情绪、寻求支持”,将焦虑控制在合理范围。若焦虑程度严重,如出现持续失眠、无法进食,可提前告知医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镇静药物,帮助平稳度过术前阶段。记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保持平和心态,才是保障麻醉安全与手术咿顺利的重要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