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内科护理:预防并发症与功能锻炼要点

2025-06-27

作者:刘波丽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三区 923次浏览[发表证书]

脊髓损伤是因外伤、疾病等因素导致脊髓结构或功能受损的严重病症,常伴随肢体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问题。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不仅要通过精准干预预防压疮、感染等致命性并发症,更需结合神经恢复特点制定功能锻炼方案,帮助患者最大限度保留或重建功能。

1.并发症预防:阻断继发损伤的关键防线

脊髓损伤后,患者因长期卧床、神经功能障碍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压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及泌尿系统感染最为常见,需针对性制定预防策略。

压疮预防需减压+护皮双管齐下。脊髓损伤患者多存在感觉减退或消失,骨突部位(骶尾部、肩胛部、足跟)长期受压易缺血坏死。护理中需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拖、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可采用“30°侧卧体位,在腰背部、膝间垫软枕分散压力;床单位需保持平整干燥,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尤其注意皮肤褶皱处,擦干后涂抹润肤乳,避免皮肤干燥开裂。对已出现红肿的部位,不可按摩,需增加翻身频率,局部用减压贴保护,阻断压疮进展。

呼吸与循环系统防护需主动+被动结合。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因呼吸肌受累,易出现咳痰无力,需每日指导其做腹式呼吸训练:用鼻深吸气时腹部鼓起,用嘴慢呼气时腹部收紧,每次10组,每日3次;若患者无法自主咳痰,需定期拍背(手指并拢呈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配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预防肺部感染。同时,下肢活动受限者需每日做踝泵运动(勾脚、伸脚交替),每次20下,每日3次,或穿医用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泌尿系统护理需清洁+功能维护并重。脊髓损伤常导致尿潴留或尿失禁,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护理方式:留置导尿管者需每周更换尿袋,每日用温水清洁尿道口,定期夹闭尿管(每2~3小时开放一次),训练膀胱收缩功能;自主排尿困难者可采用叩击耻骨上区辅助(轻叩下腹部,刺激膀胱排尿),避免长期依赖导尿管。

2.功能锻炼:按神经恢复阶段阶梯式推进

早期被动锻炼(损伤后1~4周):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为目标。此时患者肢体无法自主活动,需照护者协助进行关节被动运动:上肢从肩关节到腕关节,下肢从髋关节到踝关节,每个关节做屈伸、旋转动作,每个动作保持5秒,每个关节重复10次,每日2次。重点关注髋关节、膝关节,避免因长期制动导致关节挛缩(如膝关节僵直),为后续主动锻炼保留基础。

中期主动辅助锻炼(损伤后1~3个月):侧重激活肌肉力量。当患者肢体出现微弱自主活动(如手指微动、下肢可轻微抬离床面),可借助器械或照护者辅助进行训练:上肢可握软球做抓握动作,或用吊带悬挂上肢做抬臂训练;下肢可在床边放置踏板,引导患者做伸膝、勾脚动作,初期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2次,逐渐延长至15分钟。

后期自主功能训练(损伤后3个月以上):以回归生活能力为核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针对性训练:如上肢功能较好者,可训练用患手穿衣、吃饭、写字,从抓握大物品(如杯子)开始,逐步过渡到精细动作(如用筷子);下肢可站立者,先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再尝试扶拐行走,行走时需有人陪同,避免摔倒。

3.日常照护细节:兼顾安全与患者尊严

环境调整需便捷+安全。将家中地面改为防滑材质,移除门槛、地毯等障碍物;卧室床边安装护栏,方便患者翻身或坐起;卫生间安装扶手,放置防滑垫,可配备坐便器(高度适宜),减少患者如厕时的体力消耗。常用物品放在患者伸手可及的位置,如床头放水杯、遥控器,衣柜高度调整至腰部附近,让患者能自主取用,增强生活自主感。

心理支持需理解+鼓励。脊髓损伤后患者易因功能丧失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照护者需多与患者沟通,倾听其感受,避免说别担心等空泛安慰,可聚焦具体进步。鼓励患者参与简单的社交活动,或培养兴趣爱好,帮助其重建生活信心,避免因长期卧床陷入孤独感。

4.结束语

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并发症预防需从细节入手,阻断继发损伤;功能锻炼需遵循神经恢复规律,循序渐进激活潜能;日常照护则需在安全与尊严间找到平衡。尽管脊髓损伤的恢复过程漫长,但科学的护理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影响,帮助患者保留功能、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