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星期一
失眠伴焦虑护理:改善习惯与缓解焦虑

2025-06-27

作者:唐琪南充市身心医院 898次浏览[发表证书]

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失眠与焦虑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常常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困扰。当睡眠被焦虑情绪干扰,而长期失眠又会加重焦虑状态,形成恶性循环。科学的护理干预不仅需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更要针对性地缓解焦虑情绪,从而打破这一循环,重建健康的身心状态。

1.生活习惯的科学优化:奠定睡眠基础

睡眠习惯的优化是改善失眠伴焦虑的基础。人体存在天然的生物节律,规律的作息是维持这一节律的核心。建议每日固定时间上床就寝与起床,即便周末也不随意打破这一周期,通过长期坚持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睡眠条件反射。比如,设定固定的就寝时间后,可在睡前半小时开始进行一些低强度的准备活动,如阅读纸质书籍、听舒缓的音乐,让身心逐渐从活跃状态过渡到平静。睡眠环境的营造同样至关重要,卧室应保持避光、隔音、温度适宜,选择透气舒适的寝具,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而睡前刷手机带来的信息刺激也易引发大脑兴奋,加剧焦虑感。

饮食与运动习惯的调整对睡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晚餐应避免过量进食及摄入辛辣、油腻食物,同时限制咖啡因(如咖啡、浓茶、功能饮料)和酒精的摄入——虽然酒精可能助眠,但会严重破坏深睡眠周期,导致夜间频繁觉醒。可以在晚餐后进行短时间的散步,促进消化的同时也能舒缓心情。适度的日间运动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并促进睡眠,但需注意运动时间与强度,睡前3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瑜伽、慢走等轻缓活动,通过放松肌肉群减轻身体的紧张感,让身体在睡前处于一种舒展的状态。

2.焦虑情绪的靶向疏导:打破循环关键

焦虑情绪的疏导是打破失眠循环的关键环节。正念呼吸练习是简单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通过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的自然节律,感受气息在鼻腔与胸腔的流动,当杂念浮现时不刻意对抗,只需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呼吸。在练习时,可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采用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专注于一呼一吸间的感受,让思绪随着呼吸的节奏慢慢沉淀,每日坚持10~15分钟,能显著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焦虑情绪。渐进式肌肉放松法也值得尝试,从脚趾开始逐组收缩再放松肌肉,依次向上至头部,在收缩时感受肌肉的紧绷,放松时体会那种释放后的松弛,通过体验肌肉的紧张与松弛对比,释放身体储存的压力,为入睡做好准备。

认知调整对缓解焦虑性失眠同样重要。许多人会因偶尔失眠而过度焦虑,担心影响次日状态,这种睡眠恐惧反而会加重失眠。实际上,人体具有一定的睡眠代偿能力,短期睡眠减少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应学会接纳偶尔的失眠,把它看作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避免在床上反复思考烦心事,若卧床20分钟后仍未入睡,可起身到昏暗环境中进行简单放松活动,如做几个深呼吸、轻轻拉伸身体,待有睡意后再返回床上,减少对失眠的过度关注和抗拒。

3.整体状态的协同调节:构建健康模式

构建规律的日间生活秩序也有助于改善睡眠与焦虑状态。保持固定的进餐时间,让肠胃形成规律的消化节奏,避免因饮食不规律引发身体的不适与情绪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在工作中穿插短暂的休息时间,起身活动一下,眺望远方,让大脑得到放松,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压的工作状态。同时,要避免长时间卧床或熬夜,即使前一晚睡眠不佳,也不要在白天过度补觉,以免打乱生物节律。适当参与社交活动与兴趣爱好,和朋友交流谈心、培养一项能让人投入的爱好,如绘画、养花等,这些都能帮助转移注意力,稳定情绪、调节生物节律。

对于长期受失眠与焦虑困扰的人群,若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不要因担心被贴上心理有问题的标签而讳疾忌医,专业的帮助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问题根源,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总之,失眠伴焦虑的护理需要从生活习惯、情绪调节、认知调整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科学干预打破两者的恶性循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与坚持,逐步建立健康的身心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优质睡眠与情绪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