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群体中,常可见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老人频繁往返于各家医院,反复检查身体,尽管所有医学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他们却依然坚信自己罹患了某种严重疾病。这种过度担忧自身健康的状态很可能是一种名为“疑病症”的心理困扰在作祟。
1.认识疑病症:何为疾病焦虑障碍?
疑病症,在临床诊断中称为“疾病焦虑障碍”,是一种心理健康状况。患者会持续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将正常的生理变化或轻微不适错误地解读为重大疾病的征兆。
即使多次医学检查证实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患者仍无法摆脱患病的念头,这种担忧常持续半年以上,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2.为何老年人更易受到疑病症困扰?
老年人之所以更容易受到疑病症困扰,是由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处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自然老化现象,如关节酸痛、容易疲劳或睡眠模式改变等,这些正常的生理变化往往被误解为重大疾病的征兆,成为疑病症滋生的土壤。与此同时同龄亲友健康问题的出现或离世消息频繁传来,不可避免地引发对自身健康的过度担忧和死亡焦虑,形成心理上的脆弱点。在社会层面,退休后社交圈逐渐缩小,子女独立成家导致陪伴减少,孤独感与日俱增,使得老年人将注意力过度集中于自身身体状况,缺乏足够的外部关注点来分散这种健康焦虑。此外,当今信息环境下,老年人更容易接触到各类健康资讯和疾病症状描述,却往往缺乏甄别能力,容易产生“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将普通不适与严重疾病错误关联,进一步加剧了疑病倾向。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老年人疑病症高发的复杂背景。
3.如何识别疑病症的常见表现?
识别老年人可能受到疑病症困扰的表现需要家人细心观察。通常,这些老人会表现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持续担忧,即使医学检查结果完全正常,他们仍然坚持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疾病,这种怀疑态度会持续存在且难以被说服。他们可能辗转于不同医院和科室,反复进行相同或类似的检查,试图寻找“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担忧,对医生给出的阴性诊断结果往往表现出不信任或嗤之以鼻的态度。日常生活中,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关注健康类节目、医学资讯和养生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自身状况相联系,日常交谈中也总是围绕着自己的“症状"和“疾病"展开,似乎其他话题都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出于对“病情”的担忧,他们可能会开始回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和体育锻炼,甚至逐渐减少外出次数。与此同时,这些老人通常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时常愁眉不展、坐立不安,甚至出现睡眠障碍和情绪低落,日常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4.家人可采取的应对策略
(1)提供情感支持:避免简单否定老人的担忧,而是表达理解:"我能感受到这些不适让您很不安",随后提供科学客观的解释。(2)引导专业帮助:建议同时咨询鉦铠崭全科医生和心理专家。全科医生排除身体飓病,心理专家帮助处理健康焦虑。(3)建立规律生活:帮助制定包含社交、娱乐和适当体育活动的日常计划,转移对身体的过度关注。(4)管理信息环境:适度减少接触过度渲染疾病的健康类和养生类信息,避免自我诊断行为。(5)给予耐心陪伴:增加陪伴时间,在倾听担忧的同时,温和引导关注积极愉悦的生活体验。
5.何时蟬抵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当老年芜人的健康担忧持续超过六个月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功能、睡眠质量,导致持续性焦虑或抑郁情绪,或造成频繁且不必要的医疗检查时,就迫切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这些表现表明老人的疑病倾向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需要通过专业干预来缓解其心理痛苦并改善生活质量。
建议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的专业帮助。认知行为疗法对疑病症有良好效果,在必要时也可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
关注老年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过度担忧反而会形成另一种"心病"。通过理解、陪伴和适当的专业干预,能够帮助老人摆脱疑病的困扰,安享健康、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