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床患者由于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跌倒/坠床发生率较高,需要科学护理预防,以降低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PDCA护理管理法是以循环管理的理念为核心的护理模式,通过成立预防管理小组,分析问题的情况,制定护理方案计划,对方案的执行情况检查确认执行的效果,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基于此,本科普基于分析运用PDCA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的措施,以期更多读者朋友了解PDCA护理模式。
1.降低跌倒/坠床PDCA小组的成立
降低跌倒/坠床PDCA小组的成立,需按照跌倒/坠床问题的特点配置小组成员,组长是业务院长,副组长是院长助理兼医务部主任等,小组成员:康复科护理人员、治疗科护理人员、药械科与其他科室的护理人员。
护理小组的职责:制定、修订住院患者跌倒/坠床预防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小组成员每季度负责督查分管部门跌倒/坠床预防的落实情况,督查结果报管理小组办公室,由副组长汇总,定期召开跌倒/坠床预防管理小组会议。
若遇重大跌倒/坠床不良事件,由管理小组组长组织召开专题分析会议,讨论并制定跌倒/坠床预防管理改进措施。同时对小组成员进行跌倒预防方法、转移技巧、应急处理流程的培训,提升护理工作的专业性。
2.降低跌倒/坠床PDCA的工作过程
(1)跌倒/坠床护理问题的分析
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的护理工作中需科学执行PDCA的问题分析工作,全面分析患者跌倒/坠床发生因素及规律,研究常规护理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并提出关于预防患者跌倒/坠床护理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做好评估、环境管理、患者管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保证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跌倒/坠床预防方案的制定
制定的护理方案中,需明确护理人员在风险评估、环境排查、转移协助、药物监测、心理支持等工作中的具体职责。
①风险评估:按照跌倒风险评估等级,
对患者跌倒风险等级做出合理评估,基于评估结果为高风险患者制定跌倒预防计划,明确预防措施与观察频率。
②环境管理:护理人员应定时检查并清理病房与走廊的杂物,保证地面没有障碍物;病房与卫生间的光线充足,地面设置防滑垫,将水杯、呼叫铃等放在患者易于拿取的位置。
③患者管理方面:如果患者行动不便,可使用辅助器具等进行协助,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起床与行走姿势,不可突然改变体位,患者起床、如厕、夜间等容易发生跌倒的阶段加强巡视护理。
④设置安全设施:在卫生间与走廊区域设置患者便于抓扶的扶手,对于意识不清或是存在坠床风险的患者,应设置床栏,配备防滑鞋、穿合身衣裤。
⑤健康宣传教育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与家属讲解跌倒/坠床风险的预防措施和重要性,指导患者主动使用辅助器具等,护理人员动态观察患者安全隐患,排除导致跌倒/坠床的因素,定期检查地面防滑设施、障碍物的情况,检查固定设施与物品的情况等。
(3)跌倒/坠床预防方案的检查
每日重点动态关注跌倒高风险患者,护士长每日至少1次现场督导,观察护工预防措施落实以及协助患者转移的规范性,一旦发现在预防患者跌倒/坠床护理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以及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应立即指出、整改,追踪落实,提升患者安全管理质量。
(4)跌倒/坠床预防效果的确认
护理效果确认中采用月度考核(过程指标)+季度考核(效果指标)+年度总评(综合评估)的方式,考核维度是预防措施落实效果、患者隐患整改及时率、培训出勤率与跌倒发生率及伤害率,月度考核85分以上为“优秀”,60~8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对于“合格”与“不合格”的护理人员,需要持续进行工作的改进及相关学习,以确保完全掌握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科学措施以及PDCA相关知识,提升工作水平。
最后,科学运用PDCA理论能够有效降低跌倒/坠床发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