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及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椎间盘退变、力学负荷异常及核心肌群稳定性下降有关。近年来,核心稳定训练(Core Stability Training,CST)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中受到广泛关注。
1.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机制与核心稳定的关系
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年龄、遗传、职业习惯、不良姿势等,但核心肌群的稳定性下降是重要诱因之一。
核心肌群主要包括:深层核心肌群:如腹横肌、多裂肌、盆底肌和膈肌,主要负责脊柱的静态稳定。浅层核心肌群:如腹直肌、腹外斜肌和竖脊肌,主要负责动态稳定和运动控制。
当核心肌群功能减弱时,腰椎的稳定性下降,椎间盘承受的剪切力和压力增加,加速椎间盘退变,最终可能导致突出。因此,通过核心稳定训练增强核心肌群的力 量和协调性,可有效减轻腰椎负荷,促进椎间盘突出的康复。
2.核心稳定训练的理论基础
核心稳定训练是一种以提高脊柱稳定性、改善神经肌肉控制为目标的功能性训练方法。其理论基础包括:
(1)脊柱稳定系统理论。脊柱稳定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①被动子系统:骨骼、韧带、椎间盘等结构,提供静态支撑。
②主动子系统:核心肌群,提供动态稳定。
③神经控制子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精准调控。当核心肌群功能下降时,神经控制失调,脊柱稳定性降低,易发生损伤。核心稳定训练通过激活深层核心肌群,改善神经肌肉控制,从而增强脊柱稳定性。
(2)运动控制理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常存在核心肌群激活延迟或抑制现象,如腹横肌和多裂肌的激活能力下降。核心稳定训练通过特定的运动模式重新建立正确的肌肉激活顺序,提高运动控制能力。
(3)生物力学优化。核心稳定训练可减少腰椎的异常负荷,改善脊柱排列,降低椎间盘压力,从而缓解疼痛并促进组织修复。
3.核心稳定训练的具体方法
(1)初级训练(适用于急性期或疼 痛明显者)。目标:激活深层稳定肌群,避免加重症状。①腹式呼吸训练:仰卧位,屈髋屈膝,双手放于腹部。缓慢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收缩腹部,维持5~10秒,重复10次。作用:激活腹横肌,增强核心稳定性。②骨盆后倾训练:仰卧位,双膝屈曲,缓慢收缩腹部使骨盆后倾,维持5秒后放松,重复10次。作用:改善腰椎-骨盆协调性。③四点跪位核心激活:手膝支撑位保持脊柱中立位,交替抬起对侧手臂和腿,维持10秒,重复8~10次。作用:增强多裂肌和臀肌的协同收缩。
(2)中级训练(适用于疼痛缓解期)。目标:增强核心肌群耐力与协调性。①臀桥训练:仰卧位,双脚踩地,臀部抬起使躯干与大腿呈直线,维持10秒,重复15次。进阶:单腿臀桥。②侧支撑训练:侧卧位,肘部支撑,抬起髋部使身体呈直线,维持10~30秒,每侧重复3~5次。作用:强化腹斜肌和腰方肌。③鸟狗式(Bird-Dog):四点跪位,同时伸展对侧手臂和腿,保持脊柱稳定,维持5秒,重复10次。
(3)高级训练(适用于功能恢复期)。目标:提高动态稳定性,增强功能性运动能力。①平板支撑(Plank):肘部支撑, 身体呈直线,维持30~60秒,逐步延长。注意避免腰部塌陷。②瑞士球训练:坐于瑞士球上,进行骨盆前后倾、左右移动训练,增强核心动态控制。进阶:仰卧瑞士球卷腹。③功能性训练:结合日常生活动作,如深蹲、硬拉(轻负荷),强调核心收紧与脊柱中立位。
4.注意事项
(1)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症状、肌力及功能水平调整训练强度。
(2)避免错误姿势:训练时保持脊柱中立位,防止代偿性动作。
(3)循序渐进:从静态训练过渡到动态训练,避免急性加重。
(4)结合其他治疗:可联合牵引、电疗、手法治疗等提高疗效。
5.结语
核心稳定训练是腰椎间盘突出康复的重要手段,通过激活深层核心肌群、增强动态稳定性,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预防复发。康复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并指导患者长期坚持,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训练模式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康复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