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心脑病治疗新思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实践

2025-07-11

作者:曹英四川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780次浏览[发表证书]

心脑病(如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其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的特点,让单一治疗模式面临挑战。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疗法凭借“精准干预+整体调理”的双重优势,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价值,成为心脑病治疗的重要方向。

1.心脑病的中西医认知差异与互补

中医与西医对心脑病的认知角度不同,却能形成理论层面的互补。

1)中医:气血失衡与脏腑关联。中医将冠心病归为“胸痹”“心痛”范畴,认为其核心是“气滞血瘀”“心阳不足”,即气血运行不畅、心脏阳气亏虚导致脉络瘀阻;脑梗死则属“中风”,与“肝肾阴虚”“痰瘀互结”相关,强调全身脏腑功能失调是根本原因。治疗注重“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兼顾标本。

2)西医:病理机制与靶向治疗。西医认为心脑病的核心是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通过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明确病因——冠心病是冠脉狭窄

或阻塞,脑梗死是脑血管闭塞。治疗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精准干预为主,强调快速缓解急症。两者结合后,既能通过西医手段控制急性病变,又能依托中医调理体质,从根源减少复发土壤。

2.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核心路径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疗法,而是根据疾病阶段和患者体质,形成“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协同方案。

1)急症期:西医主导,中医辅助。在心梗、脑梗等急症发作时,西医的快速干预是关键: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脉、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必要时急诊介入手术开通血管;脑梗死黄金时间窗内,采用溶栓或取栓治疗,恢复脑血流。此时中医辅助以“减毒增效”:用丹参、三七等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辅助改善微循环,减少缺血组织损伤;出现腹胀、恶心等术后反应时,通过针灸足三里、内关穴缓解胃肠不适,加速术后恢复。

2)恢复期:中西并重,功能重塑。急症缓解后,重点转向功能恢复和预防复发,中西医协同发力:西医:规范使用他

汀类药物降脂、β受体阻滞剂稳定心率,同时通过康复训练(如心脏康复操、语言功能训练)恢复肢体和器官功能;中医:

辨证施治——对气虚血瘀型患者,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地龙等)补气活血;对痰湿阻络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通络;配合针灸(如百会、风池穴改善脑循环,内关、膻中穴调节心脏功能)和艾灸(温通经络),促进神经和心肌功能修复。

3)稳定期:中医调理,西医监测。

疾病稳定后,以中医体质调理为主,西医 定期监测指标:中医通过食疗(如丹参山 楂茶降脂、葛根粥改善循环)、太极拳等 传统运动调节气血,改善“血瘀”“痰湿”体质;西医定期检测血压、血脂、心电图等,确保指标稳定,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单一疗法,中西医结合在心脑病治疗中展现出三重优势:疗效叠加:例如冠心病患者,西医抗血小板治疗减少血栓风险,中医活血化瘀改善冠脉微循环,两者结合可更全面缓解胸闷、胸痛症状;减少副作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易引发胃黏膜损伤,搭

配健脾和胃的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可减轻胃肠刺激;降低复发率:脑梗死患者在西医二级预防(如控制血压、血糖)基础上,加用三七、水蛭等活血中药,能降低再梗死风险达20%~30%(临床研究数据)。

4.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规范协同:需在中西医结合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药物冲突(如服用华法林时,需慎用丹参、当归等活血中药,以防出血风险增加);辨证个体化:中医治疗强调“一人一方”,如同样是高血压心脏病,肝阳上亢者需平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而阳虚水泛者需温阳利水(用真武汤),不可盲目套用方剂;重视监测:中医调理期间,仍需定期复查西医指标(如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确保安全。

心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既吸收了西医“精准靶向”的优势,又发挥了中医“整体调理”的智慧,实现了“快速控制急症、稳步促进恢复、长期预防复发”的全周期管理。这种模式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也为复杂慢性病的治疗开辟了融合创新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