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我国成人患病率高达10.8%,但知晓率不足20%。它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式“阶梯下降”过程,从早期隐匿损伤到终末期尿毒症,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信号和干预重点。掌握这五个关键节点,能帮你及时踩住“刹车”。
1.节点一:肾功能“沉默受损”,尿常规异常是早期信号
肾脏由约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都像微型过滤器。在“肾功能代偿期”,即使50%以上的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仍能勉强完成代谢任务,因此人体几乎无症状。
(1)最精准的早期筛查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正常值<30mg/g,若持续在30~300mg/g,提示肾小球滤过膜轻微受损,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的最早信号。尿沉渣镜检:若发现异形红细胞(超过80%),可能是IgA肾病等肾小球疾病的早期表现。(2)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糖尿病患者患病5年以上,每3个月需查UACR,高血糖会持续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高血压患者血
压波动大时,肾小球内压力升高,易导致蛋白漏出,建议每半年查一次尿常规;长期服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者,可能引发药物性肾损伤,用药期间若出现夜尿增多(每晚超过2次),需立即停药检查。
2.节点二:蛋白尿与水肿出现,肾功能进入“失代偿”
当肾单位损伤超过70%,“肾功能失代偿期”来临。肾小球滤过膜的“筛孔”变大,原本无法通过的白蛋白大量漏出,形成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0.5g/天)。典型症状解析: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现细密泡沫,静置10分钟仍不消散,这是因为蛋白质改变了尿液表面张力;水肿“从下到上”:初期仅早晨出现眼睑水肿(组织疏松部位先受累),随病情进展,下午出现脚踝水肿,按压有凹陷,严重时出现胸水、腹水,导致憋气、腹胀。
3.节点三:肾功能不全进展,出现贫血与乏力
进入“氮质血症期”,肾单位破坏超过80%,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30~60ml/min,血液中肌酐(>178μmol/L)、尿素氮开始明显升高。身体发出的“中
毒信号”:肾性贫血: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加上毒素抑制骨髓造血,血红蛋白会降至60~90g/L(正常成年女性115~150g/L,男性130~175g/L),患者会出现爬两层楼就气短、面色蜡黄、指甲苍白(反甲);消化道反应:尿素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为氨,刺激胃黏膜引发恶心,尤其晨起明显,吃油腻食物后加重;高磷血症:肾脏排磷能力下降,血磷>
1.78mmol/L时,会出现皮肤瘙痒(磷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关节疼痛。
4.节点四:肾衰竭来临,多系统并发症显现
当GFR降至15~30ml/min,进入“肾衰竭期”,肾脏不仅滤过功能丧失,调节水电解质、分泌激素的功能也全面崩溃,全身器官都会被“牵连”。最危险的并发症:高钾血症:血钾>6.5mmol/L时,会抑制心脏传导,出现心慌、四肢麻木,甚至心跳骤停。此时需紧急停用含钾药物(如螺内酯),避免食用菠菜(每100g含钾558mg)、土豆(342mg)等食物,必要时用胰岛素+葡萄糖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心力衰竭:水钠潴留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患者会出现夜间憋醒、不能平躺,需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排水,但要警惕过度利尿引发血栓;肾性骨病:肾脏活化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钙吸收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骨骼脱钙,出现弯腰驼背、肋骨疼痛,甚至自发性骨折。
5.节点五:尿毒症期,肾功能完全衰竭,替代治疗成“生命线”
当肾小球滤过率(GFR)降至15ml/min以下,进入“尿毒症期”,此时肾脏几乎丧失所有功能,代谢废物(如肌酐>707μmol/L)和多余水分无法排出,全身器官严重受损。必须启动的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小时,通过透析机清除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毒素,但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能力有限,需配合低磷饮食(每日磷<800mg)。腹膜透析:每日在家进行3~4次,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交换毒素,适合心血管功能差的老年人,但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防腹膜炎。肾移植:是最佳治疗方式,成功移植后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但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预防排异,且供体匹配难度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