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易导致骨折风险增加。钙磷代谢在骨稳态中起核心作用,其失衡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近年来,随着对骨代谢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不断涌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1.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与危害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骨骼疾病,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据统计,全球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中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3:1)。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尤其是髋部、椎体和腕部骨折,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残疾甚至死亡。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随老龄化加剧逐年上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36%,其中女性高达49%。因此,早期预防、精准诊断和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2.钙磷代谢与骨稳态调控
(1)钙磷的生理作用。钙(Ca*)和磷(PO.*)是骨骼的主要无机成分,约占骨矿物质的70%。钙磷代谢的动态平衡依赖于肠道吸收、肾脏排泄和骨重塑过程的精密调控。①钙的吸收与调节:主要在小肠吸收,依赖维生素D(1,25-(OH)D;)促进主动转运。血钙水平受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Calcitonin)和维生素D共同调节。②磷的代谢: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调控,PTH促进尿磷排出,而FGF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抑制肾小管磷重吸收。
(2)骨重塑与OP的发病机制。骨重塑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同完成。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以下机制相关:年龄相关性骨丢失:雌激素减少(女性绝经后)或雄激素下降(老年男性)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钙磷代谢素乱:维生素D缺乏、高磷饮食可加速骨流失。炎症与氧化应激:慢性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促进骨吸收
3.骨质疏松的防治策略
(1)基础措施:生活方式干预。钙与维生素D补充:推荐每日钙摄入量:成人800~1200 mg(食物+补充剂)。维生素D(800~2000 IU/天)可改善钙吸收,尤其对于日照不足人群。运动干预:负重运动可刺激骨形成。避免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减少高盐高磷饮食。
(2)药物防治进展。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大类,近年来还涌现出靶向治疗新药。①抑制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类(Bisphosphonates):机制: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代表药物:阿仑膦酸钠(口服)、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新进展: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非典型股骨骨折风险,需定期评估。②RANKI抑制剂(Denosumab):机制:向抑制RANKL(核因子κB配体),阻断破骨细胞分化。优势:每6个月皮下注射一次,依从性高。注意:停药后可能反弹,需衔接其他治疗。③雌激素调节剂(SERMS):代表药物:雷洛昔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适用于绝经后女性,兼具降低乳腺癌风险的作用。促进骨形成药物: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Teriparatide/Abaloparatide):机制:间歇性PTH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疗程:建议不超过2年,后续需衔接抗骨吸收药物。④硬骨素抑制剂(Romosozumab):机制:靶向抑制硬骨素(Sclerostin)双重调节(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研究数据:显著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但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需谨慎评估醯)鏤酩。⑤其他新型药物:CathepsinK抑制剂(Odanacatib):抑制破骨细胞分泌的Cathepsin K,减少骨胶原降解(因心血管风险暂停研发)。靶向FGF23的单抗(Burosumab):适用于低磷性骨病探索在OP中的潜在应用。
4.个体化治疗与未来方向
(1)精准医学在OP中的应用。基因检测:如LRP5、COL1A1基因变异与骨密度相锖薰父关,未来或可指导药物选择。骨转换标志物(BTMS):如PINP(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B-CTX(I型胶原C端肽)可动态监测疗效。
(2)未来研究方向。干细胞与骨再生: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促进骨修复。肠道菌群调控: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钙吸收影响骨代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基于大数据的骨折风险预测模型。
5.结语
骨质疏松的防治需结合钙磷代谢调控、生活方式干预及合理用药。传统药物仍是基石,而新型靶向药物为难治性OP提供新选择。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将成为趋势。临床医生应综合评估患者骨折风险、代谢状态及药物耐受性,制定最优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