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精神科药物副作用观察:护理人员监测清单

2025-07-11

作者:杨璐苍溪县精神卫生中心(苍溪县第二人民医院)1098次浏览[发表证书]

精神科药物在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药物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有些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护理人员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承担着关键的监测角色,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副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和治疗依从性。

1.精神科药物的常见类别及主要副作用

精神科药物主要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心境稳定剂、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等。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谱:

(1)抗精神病药。①锥体外系反应(EPS):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帕金森样症状。②代谢综合征: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异常。③心血管影响:QT间期延长、低血压。④抗胆碱能作用:口干便秘、视力模糊。⑤恶性综合征(NMS):高热、肌肉强直、意识障碍(罕见但致命)

(2)抗抑郁药。①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食欲下降。②神经系统影响:头痛、失眠或嗜睡、震颤。③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勃起障碍。④5~羟色胺综合征(高剂量或联合用药时):激越、高热、肌阵挛。

(3)心境稳定剂。①锂中毒:手抖、多尿、意识模糊(需定期监测血锂浓度)②肝肾影响:丙戊酸钠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③体重增加。

(4)抗焦虑药及镇静催眠药。①中枢抑制:嗜睡、注意力下降。②依赖和戒断反应:长期使用后突然停药可能引发焦虑、抽搐。③呼吸抑制(大剂量时,尤其与酒精联用)

2.护理人员监测清单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定期评估以下关键指标:

(1)神经系统症状监测。①锥体外系反应(EPS):观察是否出现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坐立不安)、震颤。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估迟发性运动障碍(TD)。②镇静或过度兴奋:记录患者的睡眠时间和日间警觉性。注意是否出现谵妄或激越(尤其老年患者)

(2)代谢指标监测。①体重和BMI:每周测量体重,警惕奥氮平、氯氮平等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②血糖和血脂:定期检测空腹血糖、HbA1c、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尤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使用者)。③饮食与运动指导:鼓励低糖、低脂饮食,增加运动以预防代谢综合征。

(3)心血管系统监测。①血压和心率:监测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和部分抗精神病药)。注意QT间期延长,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②水肿和静脉血栓:某些药物可能导致下肢水肿,需评估深静脉血栓风险。

(4)消化系统与抗胆碱能作用。①胃肠道症状:记录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SSRIs易致胃肠道不适)。②肝功能: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药物需定期监测转氨酶。

(5)精神行为变化。①自杀风险(尤其抗抑郁药初期):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使用SSRIs时需密切观察情绪恶化或自杀意念。②情感淡漠或躁狂转换:部分抗抑郁药可能诱发躁狂(双相障碍患者需谨慎)

(6)特殊严重副作用的识别。①恶性综合征(NMS):突发高热、肌肉强直、自主神经素乱(血压波动、心动过速)。需立即停药并紧急处理。②5-羟色胺综合征:三联征:认知行为改变、自主神经亢进(发热、出汗)、神经肌肉异常(震颤、反射亢进)。需停用相关药物并给予支持治疗。

(7)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①血药浓度监测:锂盐(维持血锂浓度0.6~1.2 mmo1/L)、丙戊酸(50~100μg/mL)。②血常规与电解质:氯氮平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需定期查血象。锂盐可能导致肾性尿崩症,需监测尿量和血钠。

3.护理干预策略

(1)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的副作用,提高自我监测意识。强调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多学科协作:与医生、药师合作优化用药方案。营养师参与代谢综合征管理。

(3)个性化护理计划:老年患者需减少苯二氮草类药物剂量以防跌倒。长期用药者定期评估TD风险。

4.总结

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系统监测、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护理人员能够显著降低药物相关风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结局。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或可进一步优化精神科用药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