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炎是全球范围内儿童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胃肠炎在临床实践中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及性状改变,常伴有呕吐、发热和腹痛等症状。尽管大多数病例呈自限性,但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障碍等并发症仍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1.小儿胃肠炎的病因与流行病学
小儿胃肠炎的致病因素多样,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感染。病毒性病原体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重症胃肠炎的首要病因,约占住院病例的40%。诺如病毒则在各年龄组中广泛传播,常在社区和集体机构中引起暴发流行。细菌性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等约占病例的15~20%,常见于卫生条件欠佳地区和夏季月份。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年发生2~3次胃肠炎发作,发病率在6~24月龄达到高峰。发展中国家儿童年均发病次数可达10次以上,与清洁饮水缺乏、卫生设施不足和营养不良密切相关。季节分布特征明显:轮状病毒胃肠炎在温带地区冬季高发,而细菌性胃肠炎多在夏季流行。近年来,随着轮状病毒疫苗的普及,病毒性胃肠炎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已显著下降。
2.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小儿胃肠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24小时内≥3次稀便或水样便)伴或不伴呕吐。轻度病例通常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轻微食欲减退;中重度病例则可出现明显脱水征象,如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低、尿量减少和精神状态改变。脱水评估应采用标准化量表,这对指导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诊断主要基于典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通常仅用于重症或非典型病例。粪便常规检查可初步鉴别感染类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原。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检查对评估中重度脱水患儿的代谢状态必不可少。需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肠套叠(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牛奶蛋白过敏(血便、湿疹)和炎症性肠病(慢性腹泻、生长迟缓)。
3.治疗原则与方法
口服补液疗法(ORT)是小儿胃肠炎治疗的基石,WHO推荐使用低渗口服补液盐(ORS)溶液。研究证实,ORT成功 率达90%以上,可显著降低住院需求。补液策略应遵循"失多少补多少"原则,轻度脱水给予50ml/kg,中度脱水100ml/kg,在4小时内分次补充。对于拒绝口服或呕吐频繁的患儿,鼻胃管补液是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饮食管理应遵循"尽早恢复喂养"原则,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儿无需稀释。年长儿在补液后4~6小时可给予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和香蕉等。临床实践证明,早期进食可缩短病程,改善营养状态。药物治疗方面,除特定细菌感染外,抗生素通常无益甚至有害。益生菌可缩短病程约24小时,蒙脱石散等肠黏膜保护剂也有一定疗效。
4.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措施
预防接种是控制病毒性胃肠炎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已有多种轮状病毒疫苗在全球广泛应用。其他综合预防措施包括:促进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改善家庭卫生条件、规范食品加工处理和患者隔离。
在公共卫生层面,建立完善的胃肠炎监测系统、开展健康教育项目和确保基本卫生设施覆盖是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策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托幼机构和儿科病房等高风险环境中,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和环境卫生消毒制度,以阻断传播链。
5.并发症识别与特殊情况的处理
小儿胃肠炎潜在并发症包括中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肠套叠和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警示征象如持续高热、血便、少尿和意识改变需立即评估。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慢性疾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策略。
迁延性腹泻(病程>14天)的管理需考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能,建议暂时使用无乳糖配方。医务人员应警惕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尤其是近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对于反复发作的胃肠炎,需评估潜在免疫缺陷或解剖异常。
6.总结
小儿胃肠炎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口服补液、营养管理和针对性预防措施。虽然多数病例预后良好,但早期识别脱水征象和及时干预仍是改善结局的关键。临床医师应充分掌握ORT的规范操作,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补液和抗生素使用。
随着疫苗覆盖率的提高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完善,小儿胃肠炎的疾病负担有望进一步减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