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的到来令全家人都欣喜不已,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费尽心力。而随着宝宝的逐渐成长,出现了的一些特殊“状况”,家长们为此焦虑、忧心不已,着急忙慌地抱到医院,医生却说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那么到底在宝宝的新生儿时期,会出现哪些特殊的“正常现象“呢?笔者结合多年新生儿科门诊工作,谈谈以下几种常见的新生儿期特殊生理现象。
1.生理性黄疸: 大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出现生理性黄疸,因新生儿生后大量红细胞破坏且血红蛋白分解速度快,生成过多的胆红素,致使皮肤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周。出现生理性黄疸的婴儿大多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其精神、食欲。血液检测或经皮胆红素检测: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不超过85umol/L(5mg/dl),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mol/L(15mg/dl)。建议新生儿生后7-10天内到门诊密切监测经皮测胆红素值,如超过生理性黄疸指标,则需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或光疗处理。
2.“马牙”和“螳螂嘴”:家长在给宝宝喂奶或哭喊的时候,会无意中发现在宝宝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误以为是长了什么可怕的东西。其实这些颗粒是由口腔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宝宝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鼓起形似螳螂倒三角脸,这也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吸吮乳汁。两者均不可擦拭或用针挑破,以免发生感染,无需治疗。少数初生婴儿在下切齿或其他部位有早熟齿,称新生儿齿,通常无需拔除。
3.乳腺肿大和假月经:部分新生儿在生后4~7天被发现胸部凸起,男女新生儿均可出现,大小如蚕豆或核桃,原因是新生儿刚出生时体内存有一定数量来自于母体的雌激素、孕激素和催乳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很快消失,而催乳素却维持较长时间,故导致乳腺肿大,一般于2~3周消退。部分婴儿乳房甚至可分泌出少许乳汁,但切忌挤压,以免引发感染。部分女婴由于生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突然中断,出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物或大量非脓性的形似白带样分泌物,可持续1周,注意保持清洁即可,无需干预。
4.新生儿红斑: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称为“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失。
5.粟粒疹:是由于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6.“吐”奶:民间常说的吐奶其实应称为溢奶,原因是新生儿胃处于水平状,胃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贲门松弛,饱餐后奶汁易从口角流出。与呕吐不同之处在于,溢奶没有神经反射及贲门括约肌参与,不属于临床中真正的呕吐。溢奶不影响生长发育,常于生后6个月左右消失。出现溢奶时,家长应将宝宝侧卧,以防止奶液误吸。人工喂养时,注意奶嘴应充满奶液,避免一半奶一半空气而导致宝宝吸入过多空气。每次喂奶避免过饱、吸吮过急,少食多餐,喂哺后可将宝宝竖抱并轻拍其背部促使胃部空气排出,放在床上时可用毯子将背部垫高15-30度,以上措施均有助于防止频繁、大量溢奶。
7.“吐血”:这种情况见于纯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婴儿,家长发现其呕吐物中带血而前来就诊。询问病史可了解到母亲有乳头皲裂、宝宝吸吮时乳头剧烈疼痛。在详细检查后排除消化道出血,考虑为宝宝吸吮时喝下了破裂的乳头带出的血液,特点为呕吐的奶液中血量少,多为血丝状,颜色较为鲜红,改为人工喂养后呕吐物无血样物即可明确。
8.青蛙肚:新生儿出生后以腹式呼吸为主,肠管平滑肌及腹壁横纹肌肌张力低下,没有足够力量承担腹腔内脏器重量,因此下腹部较为突出,形似蛙腹,临床上称为生理性腹胀。此种腹胀触之较为柔软,腹壁张力不高,没有青筋暴露(腹壁血管曲张)。正常新生儿在喂奶后亦有轻度腹胀,如无其他症状和不适,不影响生长发育。随着年龄增长,“青蛙肚“会逐渐变得平坦。
9.惊跳:由于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受到外界声、光刺激或意外惊吓时,会出现一过性的全身肌肉颤动、手足抖动,持续时间短暂,为正常生理反射,无需处理。随着月龄增长,惊跳反应在3-4个月左右逐渐消失,通常最迟不超过6个月。日常保持宝宝环境舒适,避免噪音及闪光刺激,新生儿期(28天内)可使用襁褓或睡袋包裹模拟子宫内环境,增加宝宝安全感,有助于降低惊跳反应的发生。
以上为新生宝宝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可随着年龄增长自行消失。新手父母可观察自家宝宝的食欲、精神状况,如无异常则无需过于紧张焦虑。若无法判断或出现无法处理的情况,则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