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支气管扩张症:先雾化“软化黏痰”,再体位引流排痰更顺畅?

2025-08-08

期次:32期版号:35作者:何璟璐都江堰市第二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786次浏览[发表证书]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咳痰费力时,先通过雾化稀释痰液软化黏痰,再进行体位引流,能显著提升排痰的顺畅度,这种协同操作与患者的气道病理特点、痰液特性及两种干预手段的作用互补性密切相关。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因气道壁结构破坏、黏液腺分泌异常,痰液常呈现黏稠、量多且难以排出的特点,雾化通过药物作用降低痰液黏稠度,体位引流借助重力促进痰液向大气道移动,两者结合能从“软化痰液”与“推动排出”两个关键环节突破排痰障碍,形成“1+12”的排痰效果。

要理解这一问题,需先明确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咳痰费力的核心病理机制。支气管扩张症的典型改变是支气管壁的肌肉与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管腔永久性扩张、变形,这种结构异常会使气道内的黏液清除系统功能受损——正常情况下,气道黏膜表面的纤毛会规律摆动,将黏液及异物推向咽喉部排出,而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摆动频率减慢、力度减弱,无法有效推动黏稠痰液;同时,患者气道黏膜的炎症反应会刺激黏液腺大量分泌,痰液中黏蛋白含量升高,导致痰液黏稠度增加,形成“黏痰-纤毛清除障碍-痰液滞留”的恶性循环。滞留的痰液不仅会堵塞气道,影响肺通气与气体交换,还会成为细菌定植的“温床”,诱发或加重肺部感染,进一步加重气道炎症与痰液分泌,因此“有效排痰”是支气管扩张症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雾化稀释痰液通过药物与物理作用降低痰液黏稠度,为排痰“软化障碍”。雾化器将药物(如黏液溶解剂、生理盐水)转化为微小雾滴,深入气道作用于黏稠痰液。黏液溶解剂分解痰液黏蛋白聚合物,破坏网状结构,使痰液变稀;生理盐水湿润气道黏膜,补充水分稀释痰液,缓解干燥刺激。

体位引流利用重力改变痰液位置,将雾化后软化的痰液“推向出口”。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气道特定部位易滞留痰液,体位引流调整患者体位,使病变部位处于高位,气道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促使痰液流向大气道,再通过咳嗽或拍背排出。

雾化后痰液流动性增强,在重力作用下能更快速、彻底地从细小气道向大气道移动,减少残留。如肺下叶后基底段病变,患者头低脚高位俯卧,稀释痰液可自然下流,避免“黏附”,这种“雾化软化-体位推动”协同模式能突破“痰黏难动”问题。

需注意的是,雾化与体位引流的协同效果需建立在正确操作与个体化方案的基础上,避免不当操作影响效果或引发风险。雾化时需选择合适的药物与剂量,例如黏液溶解剂的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药物选择不当导致气道刺激或过敏反应;雾化器需定期清洁消毒,防止雾滴携带细菌引发感染;雾化时患者需采取舒适的坐姿或半坐卧位,缓慢深呼吸,确保雾滴能有效到达病变气道。体位引流的体位选择需结合患者的病变部位,由医生或康复师根据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结果制定,避免因体位错误导致痰液流向健康肺组织,引发交叉感染或堵塞;引流

时需配合拍背(空心掌从下向上、从外向内轻拍)或振动排痰仪,增强痰液松动效果,但拍背力度需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损伤肋骨或肺组织;引流时间与频率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患者疲劳或不适。

患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协同效果,需针对性调整方案。

部分患者可能因气道敏感性高,雾化后出现咳嗽加剧,需适当降低雾化药物浓度或缩短雾化时间;对于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患者,某些体位(如头低脚高位)可能加重呼吸困难或心脏负担,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选择温和的体位,或调整引流时间;老年患者因体力较弱,可能无法长时间维持引流体位,需分次进行,或配合辅助设备(如楔形垫)支撑身体,提高耐受性。

此外,若患者雾化后仍感觉痰液黏稠难以排出,需及时告知医生,排查是否存在脱水(脱水会导致痰液浓缩)或药物剂量不足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