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射科日常诊疗中,我们接触到大量因骨骼问题就诊的患者——有人因意外骨折拍片时,才发现早已存在严重骨质疏松;有人因孩子身高异常查骨龄,才察觉生长发育滞后。结合临床经验与影像检查数据,以下5类人群的骨骼健康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需重点监测、提前干预,且需科学选择骨龄、骨密度等放射检查,在守护健康的同时规避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1.中老年女性(55岁以上)与老年男性(70岁以上):骨质疏松高危群体
放射科医生最常提醒的就是这类人群——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量流失速度是绝经前的3~5倍;男性70岁后睾酮分泌减少,骨密度也会逐年下降。从影像检查来看,这类人群的腰椎、髋部X线片常出现“骨小梁稀疏”“椎体压缩变形”等特征,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外伤就发生椎体骨折。
建议这类人群:5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需常规做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检测,首次筛查无异常者每2~3年复查一次;若出现腰背疼痛、身高缩短、弯腰驼背等症状,需及时加做腰椎正侧位X线片,排查椎体压缩性骨折。检查时优先选 择低剂量技术,如骨密度检测单次剂量仅相当于2~5天自然辐射,安全性极高。
2.有骨骼疾病史或家族史者:遗传与既往损伤双重风险
两类情况需特别注意:一是既往有脆性骨折史,这类人群再次骨折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放射检查常显示骨骼“骨量低下”或“微结构破坏”;二是有骨质疏松、成骨不全等骨骼疾病家族史,遗传因素会使骨骼健康风险大幅提升,部分患者在中年时期就会出现骨密度异常。
建议这类人群:无论年龄大小,若有脆性骨折史,需在骨折后6个月内做骨密度检测,后续每年复查一次;有家族史者需提前筛查,女性45岁、男性60岁开始做骨密度检测,同时定期拍摄髋部X线片,监测骨骼结构变化。
3.长期服用特殊药物或患基础疾病者:医源性与病理性骨损伤人群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甲状腺素等药物的患者,容易出现“药物性骨量减少”——放射检查中可见关节周围骨密度降低,严重者会出现“骨坏死”。此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病等基础疾病,会影响钙磷代谢,导致骨 骼矿化异常,影像上常表现为“骨骼密度不均”“骨皮质变薄”。
建议这类人群:服用相关药物超过3个月或确诊基础疾病后,需每1~2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若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需加做关节X线片或低剂量CT,评估骨骼与关节软骨情况。
4.缺乏运动、营养不良或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可控因素导致的骨骼风险
这类人群的骨骼问题多由“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累积所致: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骨骼缺乏刺激,骨量合成减少,X线片可见“骨小梁纤细”;长期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骼矿化,骨密度检测常显示“骨量偏低”;过量饮酒、吸烟则会破坏骨骼代谢平衡,加速骨量流失,部分中年男性患者的骨密度甚至接近老年人群水平。
建议这类人群:35岁以上需每3~5年做一次骨密度筛查,若存在多种不良习惯,筛查频率可提升至每2年一次;儿童青少年若有挑食、久坐、缺乏户外活动等问题,需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必要时查骨龄,评估生长潜力。
5.生长发育异常的儿童青少年:骨骼发育关键期需精准监测 在儿童放射科诊疗中,这类人群较为常见:有的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童,骨龄检查显示“骨龄滞后”;有的孩子性早熟,骨龄片可见“骨骺提前闭合”,若不及时干预,成年后身高会受影响;还有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因出生时骨骼发育未完善,后续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骨骼发育不均衡。
建议这类人群:生长迟缓、性早熟的儿童青少年需及时查骨龄,首次检查明确骨龄与实际年龄差距后,按医生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早产儿需在3岁前定期做骨骼X线片,监测骨骼发育情况。检查时需采用儿童专用低剂量技术,如骨龄检测用脉冲式曝光,单次辐射剂量仅相当于1~3天自然辐射,避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6.结论
关注骨骼健康不代表“盲目做放射检查”。上述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骨龄、骨密度、X线片等检查,避免重复检查或不必要的高剂量检查。例如,儿童青少年优先选择低剂量骨龄片,中老年人群优先选择低剂量骨密度检测,若需多次复查,可利用旧片对比,减少新的辐射暴露。只有将“定期监测”与“科学防护”结合,才能真正守护好骨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