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爸突然胸痛得厉害,满头 大汗,快不行了!”急诊科的这一幕,每 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急性心肌梗死(简 称“急性心梗”),这个被称为“心脏杀手”的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夺走生命。而在它面前,黄金120分钟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期——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让心肌细胞不可逆地坏死,甚至导致猝死。作为临床医生,今天我们就来拆解急性心梗的“致命密码”,教你如何在黄金时间里抢回生命。
1.急性心梗:心脏的“灭顶之灾”
心肌梗死,本质是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死亡。我们的心脏如同一个不停运转的“泵”,冠状动脉就是给这个“泵”供血的“油管”,一旦“油管”堵了,“泵”的零件(心肌细胞)就会陆续坏死,最终“泵”的功能彻底衰竭。
为什么会堵?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迅速聚集形成血栓,把血管堵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熬夜等,都是催生“斑块”的“帮凶”。哪些人易中招?中老年人是高危群体,但近年来年轻人心梗的案例越来越多——长期过劳、情绪激动、大量吸烟饮酒,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2.识别心梗:抓住“报警信号”
很多人把心梗等同于“剧烈胸痛”,但临床中,不典型症状更具迷惑性,尤其要警惕以下表现:
(1)典型症状:胸痛的“特殊性”
①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甚至上腹部放射。
②性质:压榨样、憋闷感、紧缩感,如同“大象踩在胸口”,持续不缓解(通常超过15分钟)。
③伴随症状: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头晕乏力、濒死感。
(2)不典型症状:容易被忽略的“伪装”
①上腹痛、恶心呕吐:误以为是胃病,尤其多见于下壁心梗患者。
②牙痛、咽喉痛:无明显口腔、咽喉病变的“莫名疼痛”,可能是心梗的放射痛。
③胸闷、呼吸困难:仅表现为胸闷气短,易被当作“老慢支”“哮喘”。
④乏力、晕厥:部分老年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对疼痛不敏感,仅表现为乏力甚至突然晕厥。
3.黄金120分钟:每一秒都在“抢心肌”
急性心梗的抢救,核心是尽快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医学上有个“时间-心肌”定律:开通血管每延迟1分钟,就有300个心肌细胞死亡;延迟
1小时,心肌坏死面积增加20%。因此,黄金120分钟(从发病到血管开通的时间)是决定患者生死和预后的关键。
(1)第一阶段:发病至入院(0~60分钟)——“患者自救+院前急救”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若出现疑似心梗症状,立即原地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5分钟1片,最多含3片)。注意:若血压低于90/60mmHg,或含服后症状不缓解,需警惕心梗可能,不要继续含服。
第二步:拨打120,而非自行前往医院。很多患者或家属会选择“开车去医院”,但这是致命错误:心梗发作时随时可能心脏骤停,120救护车配备专业急救设备和人员,能在途中进行心肺复苏、除颤等抢救。数据显示,自行就医的患者,入院时间平均延迟1~2小时,而120转运可缩短近一半时间。
第三步:院前急救——与死神赛跑。
120医护人员到达后,会立即进行心电图 检查(心梗诊断的“金标准”)、测量生命体征,并启动“院前溶栓”或“直接转运至有介入能力的医院”流程。
(2)第二阶段:入院至血管开通(60~120分钟)——“医院救治的关键战役”
一旦确诊心梗,医院会启动“绿色通道”,目标是在90分钟内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通过导管将血栓取出或支架植入,开通血管。治疗选择:溶栓vs介入?
①溶栓:适用于无介入条件的医院,或发病3小时内的患者,通过药物溶解血栓。但溶栓有出血风险,且开通率约50%~70%。
②介入(PCI):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开通率超90%,能快速、精准地打通血管。因此,有条件的医院会优先选择PCI。
③家属配合:签署同意书别犹豫。介入治疗需要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时请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要因犹豫而延误时间——每延迟1分钟,都是对心肌的“慢性屠杀”。
4.术后管理:从“救命”到“保命”
心梗抢救成功不是终点,而是长期管理的起点。若忽视术后护理,心梗可能再次发作,甚至引发心衰、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1)药物治疗:终身“护心套餐”
①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②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稳定斑块,防止血管再次堵塞。
③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心功能。
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卡托普利、缬沙坦,改善心肌重构,预防心衰。
(2)生活方式:重塑“心脏友好型”习惯
①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红肉、油炸食品摄入。
②运动: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如慢走、太极拳,逐渐过渡到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③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的“一级致癌物”,必须彻底戒除;饮酒需严格限量(男性每天酒精<25g,女性<15g)。
④情绪管理:避免长期焦虑、愤怒,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冥想、hobbies等方式缓解压力。
(3)定期复查:揪出“潜在危机”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血脂、肝肾功能等,必要时复查冠脉造影。控制危险因素:严格管理血压(<130/80mmH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血脂(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
5.科普总结:记住这“三个关键”
(1)识别要快:牢记心梗的典型与不典型症状,出现疑似表现,第一时间怀疑心梗。
(2)抢救要狠:立即休息、含服硝酸甘油、拨打120,把“黄金120分钟”牢牢抓在手里。
(3)管理要久:术后坚持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从“救命”走向“长久保命”。
急性心梗虽凶险,但只要我们抓住黄金120分钟,配合科学的术后管理,就能让心脏“绝处逢生”。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希望这篇科普能帮你建立正确的急救意识——因为在心梗面前,每一秒的正确决策,都是在为生命“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