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是一种源自脑部损伤的瘫痪,换言之,患儿脑损伤是不可治愈的,它是“持续的”,还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由于儿童的脑发育与运动发育呈同步状态,为避免错失发育的最佳阶段,应重视早期康复护理,以此控制病情,保障预后,促进生活质量改善。脑瘫儿回归家庭后,让家长认识到自身参与患儿康复的重要性,从而为患儿提供高效的康复护理。
1.生活护理
(1)姿势管理
①不良的姿势阻碍正确姿势形成,会影响患儿的康复效果。我们可以通过姿势调整,减轻患儿的痉挛程度,促进正常姿势和动作的形成。在日常照料的过程中。我们采取正确的抱姿、睡姿及正确进食姿势尤为重要。
②脑瘫患儿的抱法:抱脑瘫患儿的原则,注意不要剥夺患儿自身调节姿势的机会,另外抱姿要便于患儿与人交流及观察周边环境,选择双方较为舒适为前提的抱姿。根据患儿自身活动能力,清楚患儿的异常特点,选择正确的抱姿。
③脑瘫患儿的睡姿:一个良好的姿势,可以使上肢和下肢舒展状态良好,能够减少休息或睡眠过程中出现的挛缩症状,有助于身体恢复。
④进餐时适用的姿势:为保障患儿进餐姿势需有稳定的支撑,这样可以促进孩子头部姿势的稳定,让孩子保持后脖颈挺直,下颌内收。在进餐时,家长与患儿之间应保持目光交流,避免仰卧。
(2)饮食护理
良好的营养状况作为脑瘫患儿康复的基础,但是很多患儿都有饮食方面的障碍。患儿家长应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及对食物加以细致的处理,再加上正确的喂饭技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负面影响。饮食应具备“烂”、“细”、“鲜”、“软”特点。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水果等食物,同时鼓励患儿多饮水。饮食规律,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
根据患儿吞咽咀嚼功能选择流质、半流质、固体食物。喂食期间观察患儿进食情况,如出现患儿牙齿紧咬时,不可强行喂食。喂养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分散患儿注意力,进食过程中避免与其交谈,动作轻柔不要过急,食物不宜过多,小口慢喂,不可出现两次食物重叠入口的现象。
(3)皮肤护理
脑瘫患儿通常因为躯体活动受限,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使局部皮肤受压,进一步提升压疮发生的风险。建议家长每日对患儿皮肤进行检查,是否有发红及破损皮肤。由专业护理人员对家长进行皮肤按摩指导,对患儿四肢、躯干、骨突处进行按摩,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同时增进亲子关系,但是对已发红的局部组织禁止按摩。另外保持其床铺柔软,保持床单干燥、平整。便后及时帮助患儿清洗会阴部与臀部,保证其干燥。患儿着装应选择舒适柔软、透气的布料,避免过紧过小,防止皮肤刺激造成肌紧张。随时帮助患儿调整卧位姿势,改善患儿痉挛状态。另外俯卧位需要注意患儿呼吸,避免呼吸道堵塞以及窒息的发生。
(4)安全管理
当患儿独处在具备风险因素的环境内,机体易产生撞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为了保证患儿生活环境以及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应保持地面清洁干燥,物品摆放整齐,走道通畅,避免阻塞通道,防止患儿滑倒。桌角、椅角、墙角以圆角为宜,避免跌伤和碰伤的发生。给予患儿提供益智类玩具,如色彩鲜艳的积木、塑料玩具、球等,不给体积过小、锐利、带有毒性的玩具及物品,大型玩具定期维护,检查是否牢固,有无破损等。患儿行走或训练时,最好选择在有地毯的地面行进行,以减少损伤。家长进行看护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若出现不良情绪时,应尽早加强安全管理,并提供心理安抚,限制其动作幅度。
2.心理护理
由于脑瘫属于终生性疾患,不仅导致患儿出现体能上的障碍,同时可影响智力发育,但情绪的感知是存在的,护理人员或家长在陪伴中,应给予正面情绪,使其积极参与康复,调动患儿的积极性,鼓励其勇敢面对自己。并在治疗过程中,采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引导,对患儿进步给予肯定。同时有研究显示心理护理能够减轻患儿心理压力以及不良情绪,同时还可促进其智力与运动发育情况改善。
3.家庭建设
脑瘫患儿的护理工作较为繁重,通常依赖于家长的长期坚持。患儿的病情直接影响到其父母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在患儿治疗到达平台期时,功能恢复停滞,许多家长会因此觉得康复护理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积极配合康复,患儿的情况可能会更糟。此时需注重家长感受,鼓励家长扩大交往,树立信心。建议家长参加一些带娱乐性质的社交活动,例如听音乐、慢跑、绘画、散步、下棋,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面对疾病,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社区或卫生机构可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培训,建立微信群进行视频教学,线上答疑。使其熟练掌握家庭护理方法及流程,为患儿提供更为专业且有效的康复训练。家长在日常护理以及生活中保持细致心态,掌握患儿的病情及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稳定患儿情绪,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加强皮肤及安全管理,促进病情快速稳定,为预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