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中,使用冠状动脉扩张药物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有效手段,因其可以改善缺血、缓解症状。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扩张冠状动脉药物的相关知识。
1.冠状动脉扩张药物的分类和药理作用
目前临床常见的冠状动脉扩张药物包括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及尼可地尔。硝酸酯类药物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能够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灌注,减轻缺血性损伤,缓解心绞痛症状。代表药物为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钙通道阻滞剂作用于血管平滑肌,阻滞钙离子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保护缺血心肌细胞。代表药物包括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维拉帕米、地尔硫䓬。尼可地尔是一种钾通道开放剂,其冠状动脉扩张作用与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及鸟苷酸环化酶有关,通过双重冠状动脉扩张作用,有效扩张各级冠状动脉,尤其是冠状动脉微小血管,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2.冠状动脉扩张药物的用法用量
冠状动脉扩张药物不仅种类较多,而且剂型多样,特别是硝酸酯类,因此,有必要对硝酸酯类药物的用法用量进行归纳总结,以方便患者合理地使用该类药物,具体内容见表1。
3.冠状动脉扩张药物的注意事项
使用冠状动脉扩张药物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持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影响其疗效。硝酸酯类药物耐药现象呈剂量和时间依赖,以及短时间内易于恢复等特点。因此,常采用小剂量给药、间歇给药(8~12小时无药期)、偏心给药及联合用药(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克服耐药性。
使用西地那非者24小时内不可应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以免引起低血压,甚至危及生命。
头痛是硝酸酯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大部分患者服药1~2周后头痛可自行消失。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心率加快、低血压、头晕、眼压升高等,应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及眼压。
对于硝酸酯过敏,急性下壁伴右室心肌梗死、收缩压<90mmHg的严重低血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心脏压塞或缩窄性心包、颅内压增高者应避免使用硝酸酯类药物。
钙通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包括脚踝水肿、颜面潮红、心悸、心动过缓、低血压等,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及心率。
结束语
冠状动脉扩张药物的使用应强调个体化,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及剂量。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提供详尽的病史和用药史,以便精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表1 硝酸脂类药物的用法用量 |
||||
通用名 |
剂型 |
给药途径 |
用法用量 |
补充说明 |
硝酸甘油 |
普通片剂 |
舌下含服 |
心绞痛:一次0.25~0.5mg,每5分钟可重复一次,如15分钟内总量达1.5mg后疼痛持续存在,应立即采取其他医疗措施。可在活动前5~10分钟预防性使用。 |
如舌下黏膜明显干燥,需用水湿润,否则含服无效。含服时应尽可能取坐位,以免加重低血压反应。 |
气雾剂 |
舌下粘膜喷雾 |
一次1~2揿,相当于硝酸甘油0.5~1mg。 |
|
|
敷贴剂 |
经皮给药 |
一次一片,一日一次,贴敷于左前胸皮肤,剂量可酌情增加。 |
|
|
硝酸异山梨酯 |
普通片剂 |
口服 |
预防心绞痛:一次5~10mg,一日2~3次。由于个体反应不同,需个体化调整剂量。 |
|
舌下含服 |
用于急性心绞痛发作的缓解,一次5mg。 |
|
||
缓释剂型 |
口服 |
一次20mg,每8~12小时一次 |
需个体化给药,不可掰开或碾碎服用。 |
|
单硝酸异山梨酯 |
普通片剂 |
口服 |
一次10~20mg,一日2~3次,或遵医嘱。 |
可采取不对称给药方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
缓释剂型 |
口服 |
剂量应个体化,初始剂量一次30~60mg,一日一次。 |
不可咀嚼或碾碎服用。 |
|
喷雾剂 |
舌下喷雾 |
治疗心绞痛发作:一次2喷(5m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