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又称手足口综合征,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夏秋季(4月至9月)为高发季节。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和溃疡,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但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1.典型症状和严重表现
(1)皮疹与疱疹:发病初期,患儿多在手掌、足底、臀部及口腔黏膜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随后转变为小水疱或疱疹,疱疹内液体较少,周围有红晕。
(2)口腔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可引起疼痛,影响进食。
(3)发热:多数患儿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超过39℃。
(4)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由于口腔疼痛及全身不适,患儿常出现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睡眠不佳等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重症表现,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提示可能并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在儿童中广泛传播的传染性疾病。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手足口病仅仅是一种轻微的皮肤病,不需要特别关注。实际上,手足口病有可能发展成重症,尤其是当感染了EV71病毒时,可能会引发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的健康构成威胁。
2.常见误区
在饮食方面,常见的误区是认为患儿在生病期间应该大量补充营养,尤其是高蛋白食物。然而,由于手足口病患儿在发病初期可能会有口腔疱疹,导致进食时疼痛,因此应提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患儿的痛苦和消化负担。
在防治方面,有人误以为接种了疫苗就能完全预防手足口病。事实上,目前市面上的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针对该病毒,虽然能有效预防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但对其他类型的病毒并无预防作用。因此,除了接种疫苗,还需注重个人和环境卫生,以降低感染风险。
3.对手足口病的理解上,许多人以为它只会影响手足和口腔,与其他系统无关
实际上,手足口病可能会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个系统,重症患儿可能会出现多种严重并发症。
(1)在治疗上,一个普遍的误区是认为手足口病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由于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其无效,治疗应以缓解症状为主,如退热、补液和止痛,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2)在症状识别上,有人认为只有手足和口腔同时出现疱疹才能诊断为手足口病,实际上,症状表现多样,疱疹可能只出现在一个或两个部位,甚至有些患儿的主要症状可能是发热、咳嗽或呕吐。
(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为了孩子们的健康,首先得让大家都了解各种病是怎么回事,特别是老师、照顾孩子的阿姨和家长们,这样他们才能教孩子们养成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保持牙齿干净,这些简单的事情能大大降低生病的机会。还要告诉孩子们别和别人共用东西,比如吃饭的勺子、擦脸的毛巾,这样能少传病菌。
(4)保持环境干净也很重要,定期消毒常接触物品,能杀死那些看不见的坏东西。处理脏东西时,一定要按规矩来,别让它们污染了水和环境。吃的东西也得安全,家长和学校得确保孩子们吃的东西没问题,别吃出食物中毒来。如果发现孩子有生病的迹象,赶紧隔离治疗,别让病情传给别人。增强孩子的免疫力也是防病的关键。吃好、睡好、适量运动,这三样是增强免疫力的法宝。吃东西要均衡,保证营养,帮助孩子建立强健的免疫系统。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让身体好好休息和恢复。适量运动不仅能让孩子身体更强壮,还能让心情更好。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注重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安全、避免接触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科学治疗以及增强免疫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儿童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