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约有3.39亿患者,其特点是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流受限。尽管哮喘无法根治,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良好的疾病控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1.哮喘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1)发病机制
哮喘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及神经调节等多因素相互作用:
①气道炎症: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释放IL-4、IL-5、IL-13等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②气道高反应性(AHR):患者气道对冷空气、过敏原、运动等刺激异常敏感,易发生支气管收缩。③气道重塑:长期未控制的炎症可导致气道壁增厚、平滑肌增生,影响肺功能。
(2)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呼气相为主,可闻及哮鸣音)。咳嗽(夜间或清晨加重,干咳或伴少量白痰)。胸闷或呼吸困难。症状可变性(昼夜变化、季节波动或接触诱因后加重)。
2.哮喘的诊断与评估
(1)诊断标准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指南,哮喘的诊断需结合症状、肺功能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典型症状(喘息、咳嗽、胸闷等)。
可变气流受限证据: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₁改善≥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如乙酰甲胆碱试验)。呼气峰流速(PEF)变异率>10%(每日监测)。
(2)病情评估
哮喘控制水平分为:完全控制:无日间症状、无夜间憋醒、无急救药物使用、肺功能正常。部分控制:每周症状>2次或活动受限。未控制:频繁发作,需急诊或住院。
此外,还需评估:急性发作风险(过去1年住院史、激素使用史)。肺功能损害(FEV₁/FVC<0.7提示气流受限)。过敏状态(血清IgE、皮肤点刺试验)。
3.哮喘的治疗策略
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临床控制,减少急性发作风险。治疗方案需个体化,遵循“评估-调整-监测”循环。
(1)药物分类
①控制药物(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是抗炎治疗的基石。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需与ICS联用(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适用于轻度哮喘或运动诱发哮喘。生物靶向药物:如抗IgE单抗(奥马珠单抗)、抗IL-5/IL-4/IL-13单抗(用于重症哮喘)。②缓解药物(按需使用):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用于急性症状。短效抗胆碱能药(SAMA):如异丙托溴铵,与SABA联用可增强效果。
(2)阶梯治疗(GINA 2023推荐)
第1级(轻度间歇):按需低剂量ICS+福莫特罗(替代传统SABA)。第2级(轻度持续):每日低剂量ICS或按需ICS+福莫特罗。第3-5级(中-重度):逐步增加ICS剂量或联用LABA/LAMA/生物制剂。
(3)急性发作处理
①家庭自救:立即使用SABA(2-4喷),若无效需就医。②医院治疗:氧疗(维持SpO₂≥90%)。雾化SABA+SAMA。全身激素(口服泼尼松或静脉甲强龙)。严重者需无创通气或插管。
4.哮喘的长期管理关键点
(1)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常见错误:未充分呼气、吸后未屏气)。记录哮喘日记(症状、PEF值、药物使用)。制定书面行动计划(明确何时调整药物、何时就医)。
(2)避免诱因
过敏原:尘螨(使用防螨床罩)、花粉(关闭窗户)、宠物皮屑。刺激物: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冷空气(戴口罩)。其他:阿司匹林(NSAIDs过敏者慎用)、剧烈运动(热身+ICS预防)。
(3)定期随访与监测
每1-3个月评估控制水平,调整治疗方案。肺功能检查(每年至少1次)。FeNO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反映气道炎症)。
(4)特殊人群管理
孕妇哮喘:控制不佳可导致胎儿缺氧,首选布地奈德(B类证据)。老年哮喘:需与COPD鉴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β阻滞剂加重痉挛)。重症哮喘:考虑生物制剂或支气管热成形术。
5.结语
哮喘控制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通过规范用药、避免诱因和定期随访,绝大多数患者可避免急性发作,享受与健康人无异的生活。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长期坚持,真正实现“呼吸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