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填塞是耳鼻喉科常用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鼻出血、鼻腔手术后止血等临床情况。尽管该技术效果显著,但操作不当或护理不到位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护理人员在鼻腔填塞并发症预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鼻腔填塞概述
鼻腔填塞是指在鼻腔内放置特定材料以达到止血、支撑或分隔目的的治疗方法。根据填塞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可吸收性和不可吸收性两大类。可吸收性材料如明胶海绵、纤维蛋白胶等,通常在1-2周内自行降解;不可吸收材料包括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需人工取出。填塞时间根据病情需要从24小时至7天不等。
临床应用方面,鼻腔填塞主要用于以下情况:原发性或继发性鼻出血、鼻腔手术后止血、鼻中隔矫正术后支撑、脑脊液鼻漏修补等。不同适应症对填塞材料和留置时间有不同要求。护理人员需充分了解各种填塞材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才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2.鼻腔填塞常见并发症
鼻腔填塞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局部不适与疼痛:填塞物对鼻腔黏膜的压迫刺激可导致明显疼痛,尤其在填塞过紧时更为显著。患者常表现为面部胀痛、头痛,甚至出现反射性牙痛。
(2)感染风险:鼻腔填塞破坏了正常的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常见感染包括鼻窦炎、中耳炎,严重者可发展为蜂窝织炎或颅内感染。
(3)呼吸障碍:双侧鼻腔填塞迫使患者经口呼吸,导致口干舌燥、睡眠障碍,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可能诱发低氧血症。
(4)鼻部结构损伤:填塞物取出时可能造成黏膜撕裂、粘连,长期填塞还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5)心血管系统影响:填塞刺激可能通过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即所谓的“鼻心反射”。
(6)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虽然罕见,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入血可引起高热、皮疹、低血压等全身症状,危及生命。
3.护理预防措施
针对鼻腔填塞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采取系统性的预防措施:
(1)术前评估与准备:全面评估患者病史,特别注意出血倾向、过敏史和心血管疾病。完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做好心理护理,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不适,减轻患者焦虑。准备合适的填塞材料和急救设备。
(2)术中配合要点:协助医生选择适当尺寸和材质的填塞物。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鼻心反射。确保填塞物放置位置准确,避免过度压迫。记录填塞物的类型、数量和放置时间。
(3)术后护理重点:疼痛管理:评估疼痛程度,合理使用止痛药物。感染预防:保持口腔清洁,监测体温和局部症状。呼吸护理:鼓励少量多次饮水,必要时提供湿化氧气。活动指导:避免剧烈运动、擤鼻和打喷嚏。饮食建议:提供温凉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出院指导:告知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和应对措施。强调按时复诊的重要性。提供紧急情况联系方式。指导正确的鼻腔护理方法。
4.特殊人群护理
不同患者群体对鼻腔填塞的耐受性和并发症风险存在差异,需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老年患者:更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需加强心电监护。黏膜脆弱,填塞和取出操作需更加轻柔。认知功能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需加强宣教。
(2)儿童患者:恐惧心理明显,需采用适当的镇静措施。气道狭窄,需警惕呼吸窘迫。选择可吸收材料减少取出时的创伤。
(3)出血性疾病患者: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考虑使用可促进止血的填塞材料。延长填塞时间,密切观察再出血迹象。
(4)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在安全范围后再行填塞。避免使用含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剂的填塞材料。监测血压波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5.结论
鼻腔填塞并发症的预防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全面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术中配合和细致的术后护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特点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是提高鼻腔填塞安全性和舒适度的关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型填塞材料和护理技术,不断完善鼻腔填塞的护理规范,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