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房颤—— 被忽视的心律失常“大户”

作者:顾明全

盐亭县金孔镇中心卫生院发布时间:2024-12-20 15:40:501384次浏览[发表证书]

房颤(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但其危害性却常常被公众甚至部分医生低估。据统计,全球房颤患者人数已超过4000万,而中国的房颤患者预计超过1000万,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显著上升。然而,许多人对房颤的认知仍停留在“心跳不齐”的层面,却不知它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1.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指心房出现快速、紊乱的电活动,导致心跳不规则且通常过快。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窦房结规律发放电信号,使心房和心室协调收缩。而在房颤时,心房电信号紊乱,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呈现“颤动”状态,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容易形成血栓。

房颤可分为以下几类:(1)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短(通常<7天),可自行终止。(2)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需药物或电复律治疗。(3)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超过1年,但仍可能通过治疗恢复窦性心律。(4)永久性房颤:长期存在,医生和患者均接受其无法转复的事实。

2.房颤的高危人群

房颤并非“老年专属病”,但年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1)老年人:60岁以上发病率显著增加,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10%。(2)高血压患者:长期高血压导致心房结构改变,易诱发房颤。(3)心脏病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等。(4)代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肥胖、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5)其他诱因:酗酒、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长期精神压力等。

3.房颤的危害:不仅仅是心慌

许多患者认为房颤只是“心跳乱”,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实际上,它的危害远超想象:

1)脑卒中(中风)风险增加5倍。房颤时,心房无法有效收缩,血液易在心房淤滞并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就会导致脑栓塞。房颤相关的中风通常更严重,致残率和死亡率更高。

2)心力衰竭风险升高。长期房颤会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心室长期过快跳动可能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3)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发现,即使未发生明显中风,房颤患者也可能因微小血栓或脑血流减少而出现记忆力减退、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

4)生活质量下降。房颤患者常有心悸、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4.如何识别房颤?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甚至完全无症状(称为“沉默性房颤”),仅在体检或发生中风时才被发现。

1)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感觉心跳快、乱、漏跳。疲劳、乏力: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全身供氧不足。头晕或晕厥:脑供血不足导致。胸闷、气短:尤其在活动时加重。

2)诊断方法:心电图(ECG):确诊房颤的金标准,可捕捉到异常心律。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活动,适用于阵发性房颤。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排查潜在心脏病。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贴片式心电监测仪,有助于早期筛查。

5.房颤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心率

房颤的治疗目标包括:预防血栓栓塞(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减少症状)。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节律控制)。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甲亢等)。

6.预防房颤:从生活方式入手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房颤的首要可干预因素。

2)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饮食,多吃蔬菜、全谷物。

3)限制酒精和咖啡因:过量饮酒是房颤的明确诱因。

4)规律运动: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心血管健康。

5)管理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应积极治疗(如使用呼吸机)。

7.结语

房颤虽常见,但绝非“小问题”。它是脑卒中的“隐形推手”,也是心力衰竭的“加速器”。提高对房颤的认知,早筛查、早干预,才能有效降低其危害。如果您或家人有相关症状或高危因素,建议尽早咨询心内科医生,进行系统评估和管理。

记住:心跳乱,莫轻视;防血栓,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