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播电视报由四川广播电视台主管,是优秀的省级媒体平台,平台汇聚全国名医,展示优秀科普内容,促进社会健康知识普及,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科学普及、健康同行是我们平台的使命和目标!
当前时间:2025年08月03日 星期日
新生儿黄疸护理须知

作者:徐旭

大竹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25 14:29:08609次浏览[发表证书]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约 60%的足月儿和 80% 的早产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作为妇产科护士,我们有责任向新手父母普及黄疸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识别、科学护理并及时干预。

1.新生儿黄疸的基本概念与发生机制(1)黄疸的定义与识别。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使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黄疸通常先出现在面部(鼻梁、眼白)随着胆红素升高,逐渐蔓延至胸腹、四肢最后到达手足心。家长应在自然光下观察用手指轻压皮肤后查看是否泛黄,避免在灯光下误判。(2)胆红素代谢的生理特点。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的原因与其特殊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密切相关:红细胞寿命短(70~90天,成人120),破坏后释放大量胆红素。肝脏功能不成熟,处理胆红素能力不足。肠道菌群未建立,胆红素易被重新吸收回血液。(3)黄疸的分类与特点。①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足月儿生后 2~3 天,早产儿3~5 天。高峰时间:足月儿 4~5天,早产儿5~7 天。消退时间:足月儿不超过2周,早产儿可延至3~4周。血清胆红素水平:足月儿<220.6μmo1/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每日胆红素升 高:<85μmol/L(5mg/dl)。吃奶好、精神正常。②病理性黄疸。具有以下任一特征即应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生后24 小时内)。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足月儿>220.6μmol/L,早产儿>256.5 μmol/L)。每日胆红素升高>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 >4 )。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2.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要点

(1)增加喂养,促进胆红素排出。母乳喂养:每天8~12,确保有效吸吮(听到吞咽声)。配方奶喂养:3小时一次,按需调整奶量。观察大小便:每天应有6~8 次小便,3~4 次黄色大便。避免脱水:若摄入不足,可用小勺或滴管补充喂养。研究显示:增加喂养可使胆红素水平降低15%~20%,减少光疗需求。(2)安全晒太阳(辅助退黄)。时间:上午9~10点或下午 4~5 点,避免强光。方法:隔着玻璃晒 10~15 分钟,仅暴露四肢和躯干。防护:遮住眼睛和会阴部,避免晒伤或受凉。注意:家庭光照不能替代医疗蓝光治疗,仅适用于轻度黄疸。(3)密切观察黄疸变化。每天同一时间(早晨)观察黄疸范围,拍照对比。警惕危险信号:黄疸蔓延至手脚心。宝宝精神差、拒奶、嗜睡。发热、呕吐、大便变白。高危儿(早产、溶血、头血肿)需更严密监测。

3.新生儿黄疸的医疗干预与专业护理

(1)光疗的护理要点。当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指征时,新生儿需接受蓝光治疗。护士在光疗护理中应注意:光疗前检查设备,确保光强度。尽量暴露皮肤面积,仅用尿布遮盖会阴。使用专用眼罩保护眼睛,每2小时检查一次。每4小时翻身一次(仰卧、俯卧交替)。增加液体摄入(比平时多20~30ml/kg/d)。监测体温(4 小时一次),防止过热。观察不良反应(皮疹、腹泻、青铜症等)。光疗期间,家长常见的担忧是母婴分离。护士应解释光疗的必要性,并鼓励非治疗时段进行母乳喂养和亲子互动。(2)换血疗法的护理配合。对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或出现急性胆红素脑病征兆者,可能需要换血治疗。护士需:术前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禁食4小时。准备急救药品和设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精确记录出入量。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和血钙。观察有无并发症。(3)母乳性黄疸的特殊管理。早发型(喂养不足导致)- 增加哺乳次数,必要时补配方奶。晚发型(真正母乳性黄疸)→若胆红素<15mg/dl可继续母乳;>15mg/dl可暂停母乳 2~3 天。母乳性黄疸通常无害,但需医生评估排除其他病因!

4.如何预防新生儿黄疸?

(1)产前检查:筛查孕妇血型(ABO/Rh),预测溶血风险。(2)早开奶:生后1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避免低血糖和脱水。(3)避免不必要的配方奶添加(除非医学指征)(4)高危儿(早产、巨大儿、头血肿)生后24小时监测胆红素。(5)出院后随访:生后3~5天复查,早出院者(<72 小时)需在 2~3 天内复查。

新生儿黄疸虽是常见现象,但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作为专业的妇产科护士,我们既要避免过度医疗,又要警惕潜在风险。通过科学的护理指导,帮助家长掌握黄疸观察方法和护理技巧,既能保障新生儿安全,又能促进母乳喂养和亲子关系。记住:黄疸护理的核心是“密切观察,充足喂养、及时就医”,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