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LumbarDisc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及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并降低了手术风险。
1.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腰椎间盘由外层的纤维环和内部的髓核组成,具有缓冲压力、维持脊柱活动度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劳损,纤维环可能发生退变、破裂,导致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或脊髓,从而引发临床症状。主要病因包括:(1)退行性改变:椎间盘随年龄增长逐渐脱水、弹性下降,纤维环脆弱,容易发生破裂。(2)外伤或劳损:长期负重、久坐、弯腰搬重物等行为可加速椎间盘退变。(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胶原蛋白代谢异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4)职业因素:司机、搬运工人、办公室白领等职业人群 因长期保持固定姿势或反复负重,发病率较高。
2.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因突出部位、程度及神经受压情况而异,常见表现包括:(1)腰痛。早期多为慢性钝痛,久坐、久站或活动后加重。急性期可能出现剧烈疼痛,甚至无法直立行走。(2)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经痛)。典型表现为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L4-L5或L5-S1神经根受压)。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时疼痛可能加重。(3)神经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肌力下降:如足背屈无力(L4神经根受累)、足跖屈无力(S1神经根受累)。严重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为大小便失禁、会阴部麻木,需紧急手术干预。
3.诊断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1)体格检查。①直腿抬高试验(SLR):患者仰卧,医生被动抬高患肢,若在30°~70°范围内诱发下肢放射痛,提示神经根受压(敏感性约80%)。②股 神经牵拉试验:用于评估L2~L4神经根受压情况。③神经系统检查:评估肌力、反射(如膝反射、踝反射)及感觉分布。(2)影像学检查。①X线平片:可观察脊柱整体排列、骨质增生等情况,但无法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②MRI(磁共振成像):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椎间盘退变、突出程度及神经受压情况。③CT或CT脊髓造影:适用于无法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可评估骨性结构及神经压迫。
4.微创治疗技术
对于保守治疗(如药物、物理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选择。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LD)。原理:通过约7mm的切口,在X线或内镜引导下置入工作通道,直接摘除突出髓核,解除神经压迫。优势:局麻下操作,术后当天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短(通常1~3天)。适应症:单侧神经根受压、包容性椎间盘突出。(2)椎间盘镜手术(MED)。原理:采用显微内镜系统,通 过约1.5cm切口完成椎间盘切除,适用于中央型突出或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优势:视野清晰,可同时处理骨性狭窄。(3)射频消融术(IDET)。原理:通过热凝技术使纤维环收缩,减轻间盘内压力,适用于早期纤维环破裂但未明显突出的患者。(4)微创融合术(MIS~TLIF)。适应症:严重椎间盘退变伴腰椎不稳的患者,通过微创方式植入椎间融合器,稳定脊柱。
5.术后康复与预防
(1)早期活动:术后1~2天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步行走,避免久坐。(2)核心肌群锻炼:如“五点支撑法”“游泳式训练”可增强腰椎稳定性。(3)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弯腰搬重物,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座椅。
6.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的诊疗已进入微创时代,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是关键。微创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患者仍需重视术后康复和长期预防。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导航、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将更加精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