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射科日常工作中,CT检查是与磁共振齐名的“诊断利器”。很多患者会问:“CT和磁共振哪个更清楚?”“做CT有辐射伤害吗?”其实CT有其独特优势和适用范围。
1.CT:用X射线给人体“切薄片”
CT全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X线平片的“平面成像”不同,它通过X射线束围绕人体某部位360度旋转扫描,像把面包切成无数薄片,再经计算机重建出横断面图像。
X线平片是把三维人体压缩成二维影像,内部结构可能重叠;而CT逐层显示人体结构,能清晰区分不同密度组织——骨骼呈白色,软组织呈灰色,脂肪和空气呈黑色。这种分层成像特点,让医生能精准定位病变。
肺部小结节在胸片上可能被遮挡漏诊,CT却能捕捉到几毫米的微小病灶;脑出血患者做CT,几分钟内就能明确出血部位和量,为急诊手术争取时间。
2.这些情况,医生更推荐做CT
(1)急诊创伤是CT的“主战场”。 头部外伤怀疑颅骨骨折、颅内出血时,CT能在5分钟内明确诊断;车祸或坠落伤导致的骨折,CT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骨折线走向,为手术提供指导。曾有位高处坠落的工人,CT快速扫描明确了颅内出血、肋骨骨折和脾破裂,为抢救赢得时间。(2)肺部疾病诊断离不开CT。肺炎实变范围、肺结核钙化灶、肺癌大小和侵犯范围,尤其是早期肺结节的检出,CT敏感度远高于胸片。低剂量螺旋CT是肺癌筛查“金标准”,能比胸片提前3~5年发现早期肺癌。(3)腹部急症常依赖CT明确病因。急性阑尾炎的肿胀阑尾、胆囊炎的结石、肠梗阻的肠管扩张,CT平扫就能快速识别。泌尿系统结石CT检出率达95%以上,还能发现X线看不到的尿酸结石。(4)血管成像是CT特色技术。注射含碘对比剂后,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动脉等大血管形态,快速诊断冠心病、主动脉夹层等。冠状动脉CTA无需创伤性插管就能评估血管狭窄程度。
3.检查前后,这些细节要注意
检查前准备因部位而异:普通头部、胸部CT无需空腹;腹部、盆腔CT需提前4~6小时禁食,检查前半小时饮500~800ml温水充盈肠道。做增强CT要告知医生过敏史、肾功能和甲状腺疾病史,对比剂可能加重甲亢或对肾功能不全者造成负担。
去除金属物品很重要。要取下饰品,穿无金属纽扣、拉链的衣物;体内有金属植入物需告知医生,多数现代植入物不影响图像,但医生需调整参数。
(1)检查中需配合:躺在检查床上保持不动,按指令屏气10~15秒(尤其胸腹部检查),减少呼吸导致的模糊。整个过程仅1~3分钟,机器会有轻微嗡鸣,无需紧张。(2)检查后:普通平扫结束可离开;增强CT需留观30分钟,观察过敏反应,24小时内饮2000ml以上水促进对比剂排泄。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需在检查后48小时再恢复用药。
4.关于辐射,你需要知道这些
CT检查有电离辐射,但合理范围内风险可控。一次胸部CT辐射约5~7mSv,相当于1~2年的天然背景辐射;头部CT 约2~3mSv,低剂量肺CT仅0.1~1mSv。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公众年辐射限值为1mSv(除天然辐射外),医疗辐射是“正当照射”,医生会权衡获益与风险。
减少辐射风险关键是“合理检查”:不随意要求做CT;儿童和孕妇尽量避免非必要CT;多次检查可选辐射更低的方式,如低剂量肺CT筛查。
5.常见误区:别让谣言误导你
“CT比磁共振清楚,查得更全面”是错误的。CT擅长骨骼、肺部,磁共振在软组织成像上更有优势。
“增强CT的对比剂会伤肾”不对,对比剂导致的肾损伤发生率仅1~3%,主要发生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或脱水患者中,检查前后多喝水能降低风险。
“一年最多只能做1次CT”不正确。辐射风险与累积剂量相关,病情需要时,医生会优化参数控制剂量,获益远大于风险。
CT就像精准的“解剖学家”,用层层图像提供病变细节。了解其原理和注意事项,能让我们更理性看待这项技术,让其更好地为健康服务。